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锅端的新政

高师成看来,大家都遗忘了福王朱常洵一家,朱常洵母亲郑贵妃受神宗皇帝宠爱,在后宫拥有极大势力,要不是当年百官拼死阻止万历皇帝废长立幼,现在的福王朱常洵就该是大明的皇帝了,利益最大,而且明末的红丸案廷击案等几个大案都与福王一系千丝万缕,当然福王朱常洵本人长在妇人手,从小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这个智商和能力做如此大事,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只有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只有她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手段搞定这一切!

郑贵妃仗着万历的宠信,事实上掌管着后宫,明末那几个案子背后都有郑贵妃的影子,万历本来亲口答应她,让自己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但被百官劝止,内心肯定不服,至于怎么敢下手的,高师成认为她是受了万历皇帝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启发,明末宫廷这个破天荒的宫女谋杀皇帝的大案,虽然未遂,可肯定给朝廷上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正直无私的官员看到的自然是大逆不道,当然会有一小部分人看到了某种突破性的希望,而郑贵妃就是那种爱耍手腕的聪明人。

自己儿子与皇位擦肩而过,心里不平衡,看不上眼的朱常洛上位,罢矿监,税监,宫里的利益受损,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于是收买也好,要挟也好,总之买通了太医院,没病当有病,小病大治,史载太医院太监崔文升进“通利药”,实则就是大黄泻药,迅速搞死了朱常洛。

可惜百官并未推举福王继位,而是直接抢了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做皇帝,让郑贵妃如意算盘落空,朱由校十六岁继位,爱饮什么仙露饮,这就给内廷太医院有了下手的机会,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没被王恭厂大爆炸炸死,那就毒死吧。

福王还是没有得到机会,朱由检上位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招到毒手呢?很简单,朱由检上来就整顿清洗了内廷,连魏忠贤都杀了,极大地减少了内廷作案的可能性,接着就是郑贵妃终于忧患成疾,朱由检继位三年后就一命归西了。

这些都是高师成按现代逻辑推理出来的,野史正史夹杂其中,与崇祯这个好基友平时交谈中一点一滴透露出来的想法,听在朱由检耳中,则真当回事了,竟然下旨剥夺了郑贵妃的谥号,如果不是因为怕皇室丑闻曝光,崇祯真想刨了郑贵妃的坟。

现在崇祯对紫禁城是更反感了,他觉得自己住在那里毫无安全感,只有皇庄这儿最让人放心,神兵卫这环境,没有城墙比有城墙的皇城更安心,一向睡眠不好的崇祯只有在这里,才能一觉睡到自然醒,减少了朝廷烦务,多了和神兵的交往,自然对现代理念有了许多认同,反思自己这么多年劳心劳力,却把局势搞得如此糜烂,一方面固然是官僚集团腐败,一方面也是自己浮于表面,完全不知道下情所致,宫廷内勾心斗角,父亲长兄死得不明不白,要不是高师成提点,恐怕自己到死都被蒙在鼓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于是他对百官,对内廷的失望更深,对以前自己以为有天生特权的士绅阶层有了更大的反感,而对神兵则产生了依赖,有了依赖,就会认为神兵做的都对,越看自己大明上下越看不上眼,急切想要革新的愿望就更强烈,而且神兵卫有很多皇汉和他一样想法,也希望用激烈的手段强行推行新制度,这与他恨铁不成钢的想法不谋而合。

背靠神兵卫无后顾之忧,新军三个师在手,流寇剿灭,财政持续好转,流民日渐减少,光明就在前头,对狗屁倒灶的官僚集团,假冒为善的士绅阶层,负担沉重的朱家子孙,尾大不掉的军阀,该是下猛药的时候了。

于是崇祯带着对大明里里外外无限失望下,强烈要求推行新政,即使遭到内阁几个股肱的反对,他也要推行下去,老子紫禁城能不去就不去,老子就窝在神兵卫了,看你们咋滴。

新任户部尚书张煌言看着自己手上的一条条新政,一个头两个大,汗都下来了,难怪李待问这个老小子不顾一切也要辞官,肯定是看出了皇帝要出大动作,你这一走倒是好,把这么大一个烫手山芋扔给我,我怎么办?上面哪一条都够我喝上一壶的,比如给各地皇室宗亲自由的同时,明令亲王食邑不得超过一万亩,郡王五千亩,~~以此类推,比如撤销各地卫所,将卫所土地收归国有,并要求裁撤各地总兵兵员一半以上~~,比如在全国推行商税开海禁~~取消军户,匠户,农户,商户~~士绅一体纳粮~~。

“皇上,这上面要是全施行的话,怕是要引起整个大明动荡啊,比如这藩王~~”张煌言硬着头皮向皇帝劝谏,皇帝的心思大家知道,总想着一顿吃出个胖子,可一旦全面推行下去,怕是要引起天下大乱,成国公的谋逆就是最好的警示,第一次革新仅成功了小部分,如今这一锅端的新政出台,怕是刚刚才有的大好局面瞬间颠覆啊。

“朕让卿来不是问你可不可行,而是让卿算算,我大明可收回多少土地,每年可多收多少银两,又可节约多少军饷的,朕知道卿想说什么,朕对宗室子孙,大明官员,豪强富商已然失望透顶,若没有他们巧取豪夺,焉能有子民流离失所,揭竿而起?所谓不破不立,大明不在朕手上翻天覆地面貌一新,又如何能千年万年?”崇祯皇帝镇定自若继续说道“朕清楚一旦施行将会带来的后果,但朕不怕,上次没能坚持到底,现在朕不想把这些固疾再留给后世子孙”

天下灾荒,子民造反,官员腐败,士绅为富不仁,建奴入寇,多少还能忍,因为真不是自己的错,可神兵点滴透露出来的宫廷丑事,让他心中最后一点对血肉亲情的期盼都破灭了,现在他对宗室藩王已经毫无怜惜之情,有的只是愤怒,事实上他已经派东厂锦衣卫去调查福王的行藏了,国家千疮百孔,而他们却在醉生梦死,什么亲情感情,在列祖列宗的江山面前,啥都不是!

崇祯已经横下一条心,即使为此粉身碎骨也不怕,大不了孤家寡人一个,有神兵卫在,有新军在手里,朕真的不怕!

张煌言见皇帝决心已下,也就不再多言,上面的每一项都是自己赞成的,比当年张居正一条鞭法可厉害多了,完全是一锅端,自己在神兵卫历练近两年,他深知大明的弊病所在,既然皇帝决心下油锅,那么自己身为臣子当然要扑汤蹈火。

“卿认为,这些条款推行下去,大明户部的收入可否翻倍?”崇祯问道,张煌言拱手老实回答“就天津周至等地施行情况来看,远不止翻倍!光皇亲宗室和地主富商清仗土地一项,就可以获得数百万顷田亩,只是当年刘瑾之事,臣怕~~”

“没什么怕不怕,有朕和神兵在此,卿尽管去做,就按天津府的做法,先回去做个详细章程出来,交内阁,五军都督府议处即可”崇祯挥了挥手,让张煌言来提出,比谁都好,他新任户部尚书,且忠心耿耿,新官上任三把火,就先让他点这把火。

张煌言不愧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回去后仅仅五天时间,就把皇帝给他的大概,细细划分出上百条新政,然后直接递到了内阁和五军都督府,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内阁,五军都督府立即热闹起来。

洪承畴杨嗣昌等人大概知道这是急性子皇帝的意思,可刚刚才将成国公的事平息下去,就又来了,真心怕再出事,我们清楚,可下面六部九卿宗人府都察院等等都不清楚,乱了,祖宗的成法全然改变,这完全是要变天的节奏啊,而张煌言自然而然必然被百官骂到祖宗十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