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书籍业已完成八百六十四册,查检出错漏有数千处之多。再与其他书籍对照后,修改了大部分。有些存疑的地方则暂时搁置了。
校对过的书册已经转至研究院,研究院调集了洛京及附近几州善金石篆刻的匠人,正夜以继日的进行雕版。而活字印刷也已准备妥当。共制字模近三万余,完全满足印书需要。”
说完,褚如朋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呈送上去。
“这便是用活字随便印出的一篇文章。字体与沈常侍最初所用的已有很大改进。”
杨恪一边接过来,一边说道:“沈常侍也与朕说过,现在的字形复杂,字体浓粗。做出的字模个头不小,一张纸竟是印不了多少字。我看看现在的如何了。”
入眼的是论语学而篇的一段内容,近两百字整整齐齐排列在纸上。每个字都方方正正的大小一致,清晰可见,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细看每一个字,笔画粗细十分均匀,出峰犀利却又刚柔相济。
杨恪大喜道:“好。这字不错。字身修长端庄秀丽。这是谁写的字?”
“也不是谁写的,研究院的工匠根据沈常侍所留下的要求与启示,一起研究出的。无论谁来雕刻,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
杨恪轻嗯了一声,把那页纸放在书案上。
“沈兮瑶现在不在洛京,那研究院是谁在主持?”
“不用人主持。”
“嗯?”
杨恪面露诧异之色,纳闷的看着褚如朋。
“不用人主持?”
“是。”
褚如朋详细的解说道:“沈常侍离开之前,将所有的部职重新做了划分。设置了秘书室、课题室和研发室三个部门。在研发室下边是各个不同匠人组成的小组。
秘书室将沈常侍走之前留下的数个题目,按照目前能实现的程度以及重要与否交予课题室讨论。
课题室经过讨论若是觉得难以完成,则退回到秘书室,由秘书室另选课题。若是可以完成,则下发到研发室,研发室根据课题内容交由相关的小组完成。”
杨恪闻言捋须沉思了片刻。
“这其中沈兮瑶做什么?”
“她掌管整个研究院,下达各项命令。同时,按照正常情况下,课题室对于课题的讨论的结果是可以完成,则需要沈常侍同意批复后,再下发到研发室。现在她虽然不在研究院,可是她在走之前已经做好了安排。”
杨恪品味了良久,点了点头道:“这么弄,倒是挺有意思。看来沈常侍之能还未完全显露。”
喝了口茶,杨恪又问道:“城西百姓迁移的如何了?”
褚如朋继续道:“城西共有百姓三万八千户余户,人口近十六万。此次涉及的迁移人口一半余,近十万人,目前已经全部登记造册。
前往幽、庐、长安三州的人口不日即将出发,太尉府也会派出人马随行保护。前往汴、齐两地的人口也已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