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封信全都是杨霖所写。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和穆建明的一些对话,全都向杨恪奏明。
“让太子出去走一趟确实不错。离京不过十余天的功夫,竟是长进了不少。懂得了趋势借势,更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最让杨恪满意的是杨霖所说的天人感应之说。
就像杨霖信上所说的,作为君王使用天人之说,强调皇帝乃上天旨意应命而生,代表天地来治理这一方世界的苍生百姓。可若是臣子把一些灾害与天人之说绑定在一起,指责天子无道,上天示警,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杨恪作为一个还算贤明的帝王,自是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太子竟也能体悟道这一点,将来对于皇权的把握,对于臣子的掌控也就能更容易些。
在杨恪看来,杨霖有这种认知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此后再无所收获,那也是值得的。
常迶在一旁道:“太子本就聪慧,又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此番外出历练,见识也就多了。待殿下回宫,当令陛下刮目相看。”
杨恪哈哈大笑。
自家孩子有出息被人夸奖。就算是帝王也免不了老父亲的那种得意。
“不过沈家那丫头竟也是了得。这些都是她提点后,太子才有所悟。朕现在越来越觉得,那丫头将来若能为后,必会辅佐太子成为大魏的一代明君。就是……哎!”
一旁的常迶却不敢接话了,这话没法儿接。冀北侯家里是什么情况,谁都知道。
“算了,此事再说吧。让褚相和成康铭速来见朕。”
不一会儿两位重臣联袂而至。
杨恪将赵惇的奏疏递给二人。
“两位爱卿,此事你们如何看?”
褚如朋和成康铭二人谁都没有说话,轮流看完奏疏之后,成康铭才道:“为官一任,替陛下牧守一方。却如此不作为,此人应该严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褚如朋不紧不慢的道:“赵惇此人我倒是知道。年轻时,此人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于经史一道也颇有见解。正因如此,才征辟其为官。只是造化弄人,他为官之时已近不惑,加之双亲先后离世,守孝六年,蹉跎了不少岁月。不过,近几年也举荐了不少人入中正府。”
“可这不是他怠于政事的理由。百姓奉其为父母,他却如此作为。他愧对治下的百姓,更愧对陛下的信任。”
杨恪思虑了片刻,点了点头道:“下旨申斥赵惇,罢其太守之职。对于新任郡守人选,褚相有何看法?”
“可同意赵惇所荐,由郡丞程起暂代郡守之职。”
杨恪又看向成康铭。
“臣附议。”
“好,就以此拟旨吧。”
说起经史,杨恪想起图书馆的事情便问道:“对了,校书一事如何了?”
褚如朋上前一步道:“禀陛下,皇家藏书共两万另八百三十卷,九千五百四十七册,全部清点完毕。此外还从民间收集了近两千卷皇家未收藏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