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唐朝,诗仙李太白以他那豪放不羁的才情,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他安全地将李璘护送至扬州那片静谧的隐居之地后,心中却并未因此而安宁。按照与易林的深情约定,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征途,决定亲自前往皇城,去见一见易林口中的皇帝李玙。

长江,这条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悲欢离合的河流,在李太白此行的旅途中显得格外不同。白帝城至江陵一段,江面狭窄,水流湍急,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位诗人设置的一道考验。然而,李太白却以他那超凡脱俗的心境,将这份艰险化为了笔下流淌的诗意。他乘一叶扁舟,顺流而行,速度之快,仿佛飞翔于天际之间,于是,那首被后世传颂不衰的《早发白帝城》便在这惊心动魄的旅程中应运而生。

“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晨的阳光洒在白帝城上,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李太白站在船头,望着这片他曾短暂停留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对过往的怀念。他挥别这片彩云之地,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话不仅展现了长江水流的湍急与舟行的迅速,更透露出李太白内心那份急迫与期待。他渴望尽快到达长安,向皇帝说明一切,以求心灵的解脱与救赎。而“一日千里”的夸张手法,更是将他的急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岸猿声啼不住”,在这段旅程中,两岸的猿猴啼声此起彼伏,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悲欢离合。然而,对于李太白而言,这些声音却如同过眼云烟,无法撼动他坚定的决心。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更明白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换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轻舟已过万重山”,随着舟行的深入,一座座山峰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又迅速远去。李太白的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慨。他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自己人生的起伏与坎坷。然而,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随着轻舟的远去而烟消云散。他深知自己即将面对的将是一场未知的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

然而,就在李太白即将抵达长安之际,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皇帝李玙突然宣布大赦天下,这不仅意味着李太白无需再为自己的过失而担忧受怕,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困惑之中。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前往长安请罪,还是选择就此隐退江湖、远离尘嚣。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说。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赦不仅改变了李太白的命运轨迹,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唐朝社会的复杂与多变。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与信仰而奋斗着。而李太白则以他那独特的才情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

有时候,易林心里头会嘀咕,李翰林这家伙,要说他不是太白金星李长庚下凡来的,那可能也是个穿越的,为啥呢?他这辈子太神奇了!李白,出生在四川绵州昌隆县,他祖宗原来住在碎叶,后来他爸逃回四川,就在青莲乡定居了,李白就这么出生的。他家祖籍是陇西郡成纪县,但具体家里啥情况,谁都不知道。

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了,那时候李白才五岁,他就开始认真读书了。《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他五岁就能背“六甲”,这“六甲”是唐朝小孩学认字的课本。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了,他已经写了很多诗,还有好多人夸他,他也开始到处拜访名人。他喜欢剑法,也喜欢行侠仗义。这一年,岑参也出生了。

开元六年,李白十八了,他去戴天大匡山隐居读书,还去了江油、剑阁、梓州这些地方玩,见识了不少东西。开元十二年,他二十四了,离开家出去闯荡,又去了成都、峨眉山,然后坐船往东走到渝州。

开元十三年,他出了四川,离开家去闯天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多酷啊!开元十四年,他二十六了,春天去了扬州,秋天病倒在扬州,冬天又离开扬州去汝州,路过陈州的时候认识了李邕,还认识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朝廷说“民间有文武之才的,可以自己去朝廷推荐自己”。这一年,全国很多地方都遭了水灾旱灾。李白二十七了,他在安陆寿山住着,还娶了前宰相的孙女,就在安陆家安下来了。这一年,王昌龄考上了进士。

开元十六年,吐蕃老是来侵犯。李白二十八了,早春的时候去江夏玩,又遇到了孟浩然。开元十七年,唐玄宗过生日,搞得特别隆重,还定了每年八月五号为千秋节。李白二十九了,还在安陆。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了,春天在安陆待着,之前老去找本州的裴长史,但是被人说坏话,他就写了封信解释,结果还是被拒了。初夏的时候,他去长安找宰相张说,还认识了他儿子张垍。他在玉真公主的别馆住了一段时间,还去找过其他的大官,但都没啥结果。秋天他去了邠州、坊州玩。这一年,杜甫十九岁,在晋州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