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朱信来到城外的一处新建军械工场,想要了解燧发枪的生产进度。

这时候,白老头早已经在门外早早相迎,因为朱信之前提供的一张设计草图,军械工场已经鼓捣出了一个雏形。

“这把连珠火铳,正是按照将军的图纸,然后重新进行制作的。”

白老头微微一笑,随即就给朱信递上了一把古怪的鸟铳。

这把连珠火铳的核心设计,就是弹丸和火药分开的双弹仓系统,在火器发展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两套弹仓分别安置在枪托内,出口位置则是一个“可旋转的圆形机轮”,用于向枪管内装填弹丸和火药。

《阅微草堂笔记》曾经记载“机轮开闭,其机有二”。

其实,款连发枪,朱信也不过是在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火器制造大师戴梓,曾经制造过一种可储弹28发的连珠枪的基础上,外加结合了欧洲和北美在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曾一度相当流行的一款连发燧发枪,也就是欧洲的“洛伦佐尼式燧发枪”,在英国和美国又被称为“库克森燧发枪”。

射击操作是这样的:

装填时首先将枪口朝上,将旋转机轮左侧的一个长操作杆拉到最大位置,使机轮中的两个空腔分别对准弹丸仓和火药仓。然后反转燧发枪让枪口朝下,让弹丸和火药分别落入两个空腔。

随后,在枪口保持向下的情况下,操作杆完全向前推动,将弹丸和火药依次输送到枪膛,完成武器的装填。随后就可以扣动扳机,让燧石激发开火,然后再重复上述的装填动作。如果洛伦佐尼式枪的装填系统不出现故障,那么就能实现很高的射击速度,这在18世纪早期的燧发枪时代是相当厉害的。

而清朝戴梓连珠枪,实际仅被记载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后世的所有猜测都来自此书。

据《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记载,纪晓岚与戴梓后人戴遂堂交谈时了解到:“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按照这些记载,和总结出来的图纸,“戴梓连珠枪”实际是一种带有弹仓的后膛燧发枪,并不算是半自动步枪,所谓“机关枪”其实只是说机关巧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