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战柏乡,前哨战(一)

那么西边堆着的大几万梁兵难道都是假的?

还是朱三又从哪里摇人来了?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知己已经不易,想要做到知彼就更难呐。

赵王道:“周式使梁,亲耳所闻。”

辽王听说就放松不少,这多半是朱三吓唬人地,复笑道:“加上辅兵夫子或有十万,正兵就未必有啦。”

赵王道:“怎么讲?”

辽王四下看看,众将一个个在冷风中吹得直打摆子,好心说道:“天寒,此非说话之处,入城详叙如何?”

他一说冷,大教主好像也觉风如刀割,忙将袍子裹裹紧,与辽王并辔入城。

至于二王如何洗尘,如何筹谋,先放下不表。

与此同时,怀远军与毅勇军亦已鱼贯出营。

辽王令到,成德与卢龙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要救。

于是李承嗣、郑守义议定,留牛犇在定州看家,毅勇军全军不到六千五百骑并怀远军二千骑南下,先来与辽王会师,怀远军其余各部至深泽驻扎。

十一月三十日。

郑守义抵达镇州城下。

见面就向辽王禀报了义昌情况。

刘守光派遣部分人马入驻景城,估计有二三千骑,主力仍在清池。据信使观察,义昌精锐二万余已在聚集,随时可出境作战。

又道他与李承嗣邀请刘守光来瀛州一晤,却刘二推说防备梁军从沧、德北进不肯过来。

末了,郑守义忍不住提醒,刘二这是有二心呐。

辽王则已同赵王议妥,两家联军至赵州驻扎,防备梁军北上。

闻罢李、郑二人的部署,辽王表示满意,令李承嗣去深泽驻扎并统筹东边瀛、莫诸州军事,看住深州的梁军,防备东边的义昌。

又令毅勇军随他南下赵州驻扎,准备应对梁军主力。

十二月初一。

辽王入成德的消息已经确实,梁帝确认李可汗和回鹘遗种果然合流,遂与敬翔、李振、杨师厚、王景仁等计议,认为这是利弊各半,甚至可说是利大于弊。

其弊,一在于从兵力此消彼长,二在于成德这个小弟反水,面上也不好看。

其利,当然是辽贼有意出境作战,这就是拉长了辽贼的粮道,减轻了梁军的困难。既有利于梁军辎重转输,也利于梁军捕捉战机,聚歼辽贼。

与利益相比,前面这点弊端还真不是事。

认真论来,一个窝囊且不坚定的盟友究竟有多大用就实在难说,反正,在梁军眼里,有无赵军意思不大,或者还能省些人手看着他们。至于成德赞助的那点钱粮,讲良心话,大梁还真就不差这点钱粮。

面子上的一点不好看,呵呵,梁帝啥时候在乎面子了。

既然李可汗已到成德,梁军也就没必要扭捏了,向天子辞行后,王景仁将军正式踏上了河北的征程。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话断然不假。

人贵有自知之明。此话当然更真。

能顶了杨师厚做这北面行营都招讨使,别人怎么看不讲,王景仁是真心觉着捞了个苦差事。

天子说,换帅,是为了李可汗能放心大胆地南下。毕竟辽兵没吃过他王景仁的亏,而杨师厚才在夏州大败辽师。对上他王景仁,辽军可能会比较浪,容易抓到战机,杨师厚上去,辽军却可能就很持重,打得就比较艰难。

这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李可汗又不是雏儿,那容易浪么?这厮用兵分明是稳、准、狠的典范,不动如山,迅疾如火。

再说,杨师厚在夏州也就跟周德威杀了个旗鼓相当,岐军是垮了一部不假,但辽贼可没怂啊。双方最后是有序脱离接触,哥们儿当时就在现场啊。

而且王大帅可不信天子对此一无所知。

大梁皇帝是马上天子、创业之主,并非生于深宫的蠢猪。

而且,我王景仁就这么差么?怎么就能让辽王轻视?

以他揣测,这其实可能是圣人对杨师厚有顾忌?怕他功劳太高,尾大不掉?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放眼大梁朝,除了中央的侍卫亲军、禁军,如今好像就数杨大帅麾下的二万精锐精锐了吧。

而此次北伐又是主力出动。龙骧军万余骑全员开拔,神捷军三千全部出动。别看这才一万五六千,那可都是百战老卒,精锐中的精锐。

还有李思安那万把号相州兵也不白给。相州,那不就是老魏博么。

魏博武夫还是很能打的,在罗弘信、罗绍威时代虽然比较拉跨,那未必就是兵不行。这批新人王景仁亲自看过,都不差,一个个跟壮牛犊子似的,目中凶光让他这个老武夫都看着肝颤。

杨师厚资历老又特别能打,这四五万精锐交到他手里,圣人睡不着觉吧?

梁帝这些年猜忌之心渐重,这是军中公论。

换了他王景仁上来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