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文还是头次听说,“深明大义”可以这么解,但想想又很有道理。便道:“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何谓同欲?利同则欲同?”
“善哉!”刘大帅很满意儿子的反应,道,“正是如此。众人之利,便是义。做大帅,千万要明白这个义在哪里。那你说,卢龙之义是甚?”
其实这些年工作干下来,刘守文是有些感触的。不过被爸爸骤然一问,虽有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却又完全抓不住重点。刘仁恭让他思索了片刻,干脆自己说了,道:“下面所说,出于我口,入于你耳,再莫与旁人说知。”
刘守文躬身道:“请大人赐教。”
“我问你,何为利之源?”
“田土。”
“对喽。天下万般利,无不仰赖于田土。所以大同说,要耕者有其田嘛。有田,就有利。众人有田,就是众人有利,众人有利,便是义,便是大义。所以,卢龙人占卢龙田,这便是卢龙之大利,大义。”刘仁恭越说越兴奋,“这有一二岁,我日日苦思冥想,为何有些节帅坐得安稳,有些便死于非命。”不想不行啊,卢龙这个节度使太他妈危险了。“近来总算有所心得。自李怀仙以来,卢龙就是武夫有地。为甚嘞?安史打了数载,只有武夫活下来。如今镇内也多是这些武夫子嗣。你去看看,凡有田土之家,有几户无人从军。你再看各军,有几个家里无田土。以田土传子孙,便是这些武夫之大利,也就是我卢龙之大义。与此相悖者,便是不仁不义。”
刘守文也感觉混乱的头脑立时清明起来,道:“此所以国朝行均田。均田便是均利。均田一旦败坏,天下便要大乱。因为上下不同利了。”高兴了不片刻,刘大郎又叹口气,道,“李正德在营州垦田分田,便是要上下同利同欲吧。”
小主,
“正是。咳,不瞒我儿,我也是看他如此做为,受了启发。”刘大帅道,“国朝均田,承袭于前隋,前隋,则承自西魏。时东魏强而西魏弱,宇文泰便行均田之制,使上下同利同欲,西魏由此而兴,经周、隋,而有我朝。与你说这些,便是要你知晓,将来做了这大帅,哪些事做得,哪些事做不得。”
刘守文闻言十分认可,却道:“大人。正所谓欲壑难填,也不可一味纵容吧。”
“不错不错。这便是上位者需治人而不治于人。”刘仁恭闻言更喜,但又觉烦恼,道:“但这也就是大帅难做之处了。即不可与之相悖,亦不可一味姑息,这个分寸很难呐。你看魏博,便是节帅完全无法掌控局面。人欲总是无穷无尽,莫可奈何,所以,为父才要开拓进取。
实话说,我家老兄弟不多。这些后来者有什么忠心?但是你记住,抓将领没有用。要抓底层武夫。赏其田土,收拢其心。但镇中田土已有定数,动不得。所以取义昌,便可以安置一批部众。予其田土,彼辈便须维护我家。翌日卢龙这边有杀才闹事,也不至于茫然无措。”
刘守文不知想到哪里,忽然灵机一闪,道:“大人,当初李匡威数为成德拒河东,可是有甚图谋?”
一看儿子开窍,刘仁恭大乐道:“你倒是说说,他有何图谋?”
“两镇兵马共拒河东,总要有个盟主。王镕不似雄主,彼时不过十岁出头,又是卢龙救成德,李匡威当仁不让,统领两镇雄兵与河东交战,久之,或可收成德军心?”这等喧宾夺主的戏码,史不绝书。
“李匡威此人我甚知之,有个屁地古道热肠。你看他后来在镇州,王镕以父事之,仍要绑了王镕欲图成德基业,可知觊觎已久。他只是深知硬来损耗必大,所以想要取巧。要说李匡威眼光是有,手段也有一些,可惜有个好弟弟呀。若非那厮胡闹,真让李匡威再折腾几年,卢龙也未必没有一番气象。”
刘守文道:“嗯。真能并了成德……不过,现在看来这厮恐怕是一厢情愿了。照大人方才所说,我看河朔三镇都很相似,我闻在镇州这厮已经绑了王镕,还被那帮杀才翻盘,可知王镕在成德也未必就做得什么主。下面都是骄兵悍将,又多为回鹘遗种,李匡威一个外人,岂是听命几次便能收心。”
儿子能说出这样话,刘仁恭是大大地满意,道:“正是。李匡威显然不明此中关窍,以为拿住个王镕就能呼风唤雨了。嘿,否则,也不会殒命镇州啦。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取魏博,没有捷径。只能是一城一地打过去。不急,只要独眼龙还在,我家尚有时日。慢慢打,今日一城,明日一寨,你看河东打昭义打了多少年,朱三平郓、兖用了多少年,凭甚我家就能一夕拿下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