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宋岛。
第三个雨季,即将来临。
大梁帝国海军的储备,都搬回了房屋之内。
由于此地充足的水源和气候条件,水稻虽然只能种一季,但产量着实惊人。
将士们开垦的田土并没有多少,但一次投入,已经足够十万人口度过五个月的雨季了。
李俊躺在椅子上,双手扶头,望着天边次第出现的乌云,陷入了思考。
以老大的性格,看了自己的信件,肯定会派人过来的。
只是不知派来的数量如何。
等此次雨季之后,李俊决定继续向南进发,再抓几万土着居民,补充实力。
实际上,由于大梁帝国的强势,已经有不少的当地部落认清了形势,主动投靠过来。
中原王朝的文化、组织形式,包括语言文字,对这些土着居民,构成了降维打击。
李俊和张荣已经建立起了学校,在雨季的时候,给年轻人和小孩子,教授汉语。
人类,其实是一种很聪明的物种,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
经过将近三年的磨合,很多当地百姓,已经能说简单的汉语了。
可能十年之后,整个吕宋岛,就会彻底成为大梁帝国的领土。
……
蜀地。
大梁的军队宛若一股飓风,将这里的世家吹了个东倒西歪。
很多世家试图抵抗,但在久经沙场的队伍面前,他们的实力,还不够看。
被抓起来之后,无论是世家的子弟,还是奴仆和私兵,脸上都充满了恐惧。
曾经发生在祖辈上的惨祸,似乎要再次上演了。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大梁的军队只杀了寥寥百人,就收手了。
被杀者多是各世家的领头羊和嫡系,剩下的人只是被控制起来,每天还给管饭。
有些待遇很低的私兵,平日里连饭都吃不饱,在俘虏营中,倒是享受到了一日三餐。
经过清点,这些为蜀地世家直接服务的人丁,加起来有十五万之众。
足可见世家高层的日子过得有多么舒畅。
吃了几顿饱饭之后,大梁帝国的士兵,开始对这些人进行军事训练。
其中的年纪较大的人被筛选出来,另行安置。
青壮年和少年人,则被留了下来。
经过一番训练和整编,此次蜀地行动,总共集中了九万人。
在南部各省的统一协调下,九万人被送到了广南路,在这里分批次登上船只,驶向三千里之外的吕宋大岛。
一起过去的,还有三万正规军,加起来总共十二万人。
第四个旱季过去一个月后,望眼欲穿的李俊,终于看到了来自本土的船队。
船队连绵不绝,运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把所有人运完了。
李俊和张荣大喜,看来中央对吕宋的重视程度,远超想象。
有了二十多万的人丁,已经能够对吕宋全岛,展开全盘清理了。
而且还能开垦更多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能运回本土,补充本土的消耗。
最恼人的还是雨季,连续五个月的时间,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要是莫得雨季,这日子过得该有多舒服啊!
……
随船一起过来的,还有不少农学士子。
雨季虽然凶狠残暴,但也不是什么事儿都不能做。
农学士子们经过试验,指导士卒和百姓,在一些地势较高的地块,构筑起简单的梯田。
雨季之中,便在梯田上种植水稻,照样可以有一定的收获。
除了筑田之外,广大士卒每天都要干的事情,就是砍树开拓,扩大可资利用的领地。
砍树所获的木材,大部分做成轻舟,供人们在雨季使用。
小部分木质优良的,被加工成板材暂时储存,待旱季时拿到海边的港口,营造大船。
在李俊和张荣的指挥下,大梁帝国的第一块海外殖民地,正在加速成型。
……
回到本土地带,除了在西北地区厉兵秣马之外,并无多少大事发生。
只是黄河最近变得有些狂躁,有发大水的征象,中书省的几位高官忙着抗洪救灾,非常辛苦。
吴用他们在忙碌,王小飞也没有闲着,他和卢俊义、林冲、燕青等人,一直都在谋划对西夏的战事。
这场战争已经准备了三年有余,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喂,消耗甚巨。
虽然消耗很大,但大梁帝国目前就这一个战略方向,支撑起来并没有多辛苦。
这就是单线作战的好处,由于河北长城防线、山西太原防线的存在,金国人的大军,已经很久没有进犯过了。
而且金国那边,完颜吴乞买病死,新上台的是个十几岁的小朋友,名叫完颜亶。
因为年龄太小,国政被朝臣和外戚把持,权贵阶层互相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根本没工夫对南边的大梁动手。
小主,
外部环境缓和,再加上几年的准备,大梁对西夏的灭国之战,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