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309 字 18小时前

癸四、具听修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九十五面。我们看癸四的“具听修行”。

这一科是讲到《法华经》的一念随喜的“听法劝人”这一块。听法劝人有四段,这是第四段。前面三段都在说明一件事,就是相由心生。我们听闻《法华经》以后一念随喜,其实你这个时候,在蕅益大师强调,“未及事修”。其实你这个时候没有做布施,也没有持戒、禅定,都没有做种种事修。但是你一念的随喜,因为它直接地观照到我们内心的真如本性,而启动了真如内熏,就是你心态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你来生会变成转轮圣王,来生会在人道福德庄严。因为你的真如的心开始熏习以后,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被无明妄想遮盖。这个时候你一道的光明照进去,你的心开始释放法身,释放香气。虽然这个香气很薄弱,还是一个名字位的香气,但是毕竟我们已经跟法身有少分的相应了,叫做名字位法身。所以,他的心态改变以后,相状就改变了,变成转轮圣王,变成大梵天王,变成人相具足等等,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看癸四的“具听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阿逸多!汝且观前面,只是偶尔地在听经的时候劝一个人共往听法,就有前面的功德了,更何况你能够一心一意地听说《法华经》以后,再加上读诵乃至于说法?就是所谓的五种法师了,这就很重要。就是你听完以后,你回去还做功课,就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你每天有这五种法门来熏习,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开示说:“名字功德尚已如此,况观行耶?况相似分证及究竟耶?”就是说,我们前面看到的都是名字位,这个听法劝人都还是名字位,名字位就这种功德了,何况是观行位的,乃至于相似位、分证位、究竟位呢?

这个地方说明一个道理。我们一般人学佛法,都是从因缘观学起。因缘观就是说,功德一定要造作,诸法因缘生嘛。你造作布施,所以来生得到福报;你造作持戒,所以来生成就尊贵;你造作忍辱,所以你来生庄严。这个很合理,对不对?你有修才有成就。

但到《法华经》的时候你发觉,你过去的因缘观,把它套在《法华经》,有些地方不适合了。因为我们过去修因缘观的时候,我们是向外去追求一个法门,然后这个法门它赐给我安乐,赐给我解脱。就是心外求法,这是因缘观的特色。因缘观是把我们自己观想成我们是生死业障凡夫。但是,到《法华经》不一样,《法华经》是回到你的真如本性来重新判定因缘果报。它从一念心性、十法界、十如是,它完全从理观来作正行的,事修变成退到助行去了。《法华经》的角度是这样,就是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在外流浪的乞丐,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也就是说,我们的家族是很有钱的,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我们离家出走了。这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

就是说,世界上最大的功德就在你的内心当中,这是我们要从因缘观到真如观最大的突破点。你不要急着说,好像是世间上一定要什么东西去修才有。当然,从这个方便法门建立一套因果思想是对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它从第一义谛来看,就是说,它强调一念的相应,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说,你其实本来就具足无量性功德,所以你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去做事修,不对。先把自己的内心调整好,就是用理观带动事修。

我们回顾前面的经文,在五品观行位的时候,你还记得吗?在读诵的时候,佛陀说你读诵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跑去给我盖大殿、盖寺庙。你这个时候时机不对。这个五品观行位,到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从空出假?到了说法品、兼行六度到正行六度,到五品里面的第三品才可以去涉事修。在五品,内观,理观没有坚固之前,佛陀是不让你去动事修的,这是一个不同的修行方式。就是你必须要让你的理观坚固了,然后你才有办法称性起修,你才能够把所有的法门跟你的理观产生对接。你理观不得成就,你就永远回不了家。永远回不了家,你就永远变一个乞丐。变成一个乞丐,你整天打工,只能够换取一时的温饱,你成不了大事,就是这个问题。

所以,从因缘观进入到真如观的时候,我们要换一个思考。就是说,世间上最妙的法就在我们的心中。你要重新定位什么叫妙法,那你《法华经》才修得起来。否则你还是靠过去的因缘观,什么东西都要去求,那你只能永远变成一个乞丐了。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其实《法华经》是一个果地教。世间上只有两个法是果地教:一个是净土法门。它是他力门、果地教,因为名号的功德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习成就以后,他把它浓缩到一个名号,叫万德洪名。《法华经》也是果地教,它是自力门、果地教。就是你不断地内观真如,真如就可以释放你无量的功德,它可以赐给你转轮圣王、释提桓因,它可以赐你人相庄严、见佛闻法。你学《法华经》,你在读诵的时候,你在佛堂你什么事也没做,那凭什么今天去听经就有这功德呢?因为功德在你的心中,因为你启动了真如内熏了。就是因为我们以前长时间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把内心说成:你这个人业障重,你的思想都是错的,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在权法的时候所教育的就是,我们的内心是罪恶的根本,但现在你的思考要改变了。内心之所以变成罪恶,是内心向外攀缘,它才变成罪恶,不是本质是罪恶,不是这个意思。你回光返照,就是大富长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开始学《法华经》以后,当然,你理观成就以后,你这个时候就不妨事修了。那就是理观、事修变成一种双向循环,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了。所以我们看到,在名字位、观行位这两个位置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少事少业的,就是向内观照的。就是你慢慢体会这个《法华经》的本意,它的重点来自于内心的自性功德力的开显。

辛二、重颂 分二:壬一、颂随喜转教功德;壬二、颂听法劝人功德

我们看辛二的“重颂”。重颂当中把一念随喜分成两块,一个是“颂随喜转教功德”,这个是属于观行位的随喜。

壬一、颂随喜转教功德

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这个地方是校量功德。先找出第一个样本,要校量之前的样本。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在《法华经》的宣讲法会当中,他听闻《法华经》的时间可能短暂。短暂到什么程度呢?只听到四句偈,具有完整法义的四句偈。然后你听完以后,因为你过去的善根,这个人就是善根强,他只听四句偈就够了,他产生了信解、观照、随喜。然后他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再告诉第三个人,一直到第五十个人,就拿第五十个人来当作比较的样本。这第五十个人,当然他赶不上第一个人,法味渐薄,观行渐弱。那么我们就用第五十个人所成就的福德来跟后面的财法二施来作比较。

我们来看第二段。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盘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我们看财法布施的功德。假设有一个大施主,他发心供养无量的众生。发心多久呢?到对方满八十岁。这过程中,“随意之所欲”,这个是真正的布施。诸位!布施不是说你今天有三件衣服,多了一件,你把多的那件拿给别人。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他需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因为布施,它之所以成就度,就是舍己贪爱。就是你最喜欢的东西,对方需要,你就把它给他。就是“随意之所欲”,你满足他心中所有的希望。他需要财富,他需要车子,他需要房子,你就给他他心中的愿望,你先不要考虑你的需求,这个是真正的财施。

财施了以后,到了对方八十岁的时候,“见彼衰老相”,就年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精神也衰弱了,牙齿也疏散,身形也枯竭了。这大施主一看,“念其死不久”,这个人可能即将死亡,这个死亡一到,那资财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大施主心中一转想,欸,该开示他出世道果了。所以“即为方便说,涅盘真实法”,善巧地跟他讲四谛、十二因缘,从苦集灭道当中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苦谛是从无常切入的,世间上再好的东西,用无常观进去它就没有价值了,因为再好的东西一定要永恒才有用。你看我们为什么不赞美天上的彩虹——它那么漂亮,而宁可赞美一个珠宝?因为彩虹虽然漂亮,它马上就消失掉。所以无常观来看人生,那什么都没有价值了,所以他“疾生厌离心”。那么诸人闻是四谛、十二因缘法以后,“皆得阿罗汉”,证得我空,甚至于加修禅定,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这种大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