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凡位
三、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五品位(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从名字位到观行位,它的特点就在于“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这个“照”字。名字位,我们只会分别真妄。这个观行位,我们开始怎么样?返妄归真了。而返妄归真的关键,就在这个“照”字。
小主,
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前面说过,什么叫妄想?《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前尘虚妄相想”。前尘就是外境,某一个人跟某一件事情,它去刺激你的内心,就前尘虚妄。然后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相状,然后你面对这个相状产生各种的分别,这个就是妄想。就是外境的刺激产生前尘虚妄相,然后你对这个相产生念想,就是妄想。它是一时的、生灭的。所以你不用管它,你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观照,直接观照你不生不灭的本性,“念念照常理”,你不断地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妄想会自然地脱落,它自己会脱落,因为妄想它本来是生灭的。
那说,欸,那为什么我几年前受到某一个人的伤害,我被我的子女刺激,我这个妄想还在呢?是因为你抓着不放。所以就是说,你现在抓到的妄想跟你最初的妄想已经不一样。你的子女、你的朋友去刺激你的时候,你那个第一个妄想是直接的,但是你不断地去分别、想象、执着以后,你这个妄想可能更大。
也就是说,妄想本来是捏造出来的,它之所以势力强大,是你给它力量了,是你加持它了。所以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它放下就好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所以你观照真如的当下,你的心力集中在不生灭心的时候,它妄想,“心心息幻尘”,它自己会脱落。
妄想一脱落以后,你的生命改变了。看下一句,“遍观诸法性”,是“无假亦无真”。你这个时候用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你会发觉你人生改变了。你的人生叫做什么?叫做如梦如幻。这是很关键了。诸位!你怎么知道你今天安住真如啊?这是标准。就是,你去看人世间都是真的,那你没有安住,你真没有安住,你是攀缘心。如果你从佛堂诵完《法华经》出来以后,你看一切的人生如梦如幻,你不能说它有,你也不能说它没有。所以《法华经》,天台给它一个思想叫做“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如梦如幻。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个就是表示你的观照力到位了,这是一个标准。所以,这个就是“观行即佛”的从一种分别真妄进入到观照真如。
这个地方其实是,从《法华经》来说有两条路可以走:如果是利根人,就走四信。这个观行,他是透过一念的信解,最后到深信观成,这个四信。钝根的,就佛灭后走五品。因为我们现在是佛陀灭度后,所以我们只讲五品,就是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随喜、读诵是偏重自利,在佛堂上随喜真如,读诵《法华经》,这两个。那么后面三品呢?开始走出佛堂,为人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
这个观行位,因为他“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所以他的特点叫做圆伏五住。我们说明一下。
这个五住就表示五种烦恼:第一个,三界的见惑是一住。因为见惑是通惑,它一伏一切伏。见惑是通惑,是一住。三界的思惑是别惑,它有三住:欲界的贪爱是一住,因为欲界的贪爱,贪爱的是五欲的快乐。色界的贪爱也是一住,因为色界追求的是什么?禅定的三昧乐。这又是一住。无色界的贪爱,他贪爱的是一种空亡的、无为的境界,它也是一住。所以贪爱是一种别惑,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就是三住。然后另外一住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地,无明住,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就是法执。
那么观行位,他安住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他心中是离相的。所以他虽然不能断烦恼,但他是圆伏五住,不可思议,他三界的见惑、三界的思惑,还有无明惑,全部调伏。这个观行位,就“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它的重点在于离相。所以,这个离相清净,它的好处就是他能够顺入中道。
这个中道的思想对我们净土宗特别重要。我们净土宗到晚年……我们知道,修行,初学者重点在知见,晚年的重点在收心。这个收心的难就难在哪里?因为它很难收,收得不好就伤害我们的心性了。
比方说,你今天用般若空性的思想来收心,收到最后,它趋向于空性,因为你的法就是空性的引导。你用一切法毕竟空来收心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一种寂静不动的状态。可能你修圣道还可以,但是净土宗,你要忆佛念佛就有困难了,你要念想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庄严,大地庄严、宝树庄严、楼阁庄严、莲花池的庄严,因为你那个念头带不起来。所以这个空观跟净土宗的忆佛念佛是冲突的。
但是你读诵《法华经》就不一样。诸位!你读诵《法华经》,它的收心是用离相的方式。它不是去断这个一切的因缘相,它离相。它离相以后,它还可以怎么样?把它借回来。因为它回归到一心,它不是回归到空性。回归到空性,对我们心性的功能是压抑的;回归到一心,一心真如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以,你读诵《法华经》是最为圆满的收心。你可以远离过去的妄想,你也可以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相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收心最高的一个困难度就是,你观一切法空,你又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就难在这里。你不能攀缘它,你也不能断灭它,所以,你稍微弄得不好,你要么偏有要么偏空。偏有更糟糕,你什么都不收,那你这个心就在你年纪大的时候整天打妄想,想过去想未来,那你也不能往生。你收得太彻底,你的心没办法忆念佛号,不能忆念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不能感应道交。
《法华经》的收心,好就好在它用一心来收心,用一心真如来收心,它不用空性来收心,所以它随时可以把相状“息幻尘”。它可以同时离相清净,也可以同时借相修心,这个是它的观行位的特点。
我们看第三个,内凡的相似位。
内凡位
四、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相似即佛。我们知道,《法华经》的功德只有一个,就是法身,他不是证得空性,他是证得法身。那么法身在没有出现之前,他会有一种相似的功能出现,就是他的六根产生变化,六根清净位。
那么六根清净位有什么相貌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你从前面的观照真如、调伏妄想以后,再进一步,你的三界的见思惑会先脱落。注意“脱落”这两个字。圆教的思想不讲断烦恼,因为,你断烦恼表示你承认烦恼是你的一部分,而你的一部分,是你多余的,你把它切断。我们说过,圆教的思想,是从众生法界先契入心法界,所以他的心是安住在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是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力,也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没有,也就是说,烦恼只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所形成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就像镜子一样,镜子里面本来是没有影像的,你放一个苹果,就出现一个苹果的影像。欸,你说我把这个苹果影像断掉。不需要!你让它脱离就好了。所以这个圆教的思想,它的烦恼叫做脱落,它本来就没有烦恼。
虽然脱落了四住,就是三界的见思,但是界外的无明,就是微细的法执还在。这个微细的法执,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罗汉就很清楚。你看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在阿罗汉里是不可思议的,三明六通八解脱,是阿罗汉里面最顶级的阿罗汉。但是,作为一个阿罗汉,他听到大树紧那罗王菩萨弦音一动,他就闻声起舞,他控制不了自己,开始跳舞,失去威仪。为什么?因为阿罗汉虽然破我执,他对于这种微细的清净法,就是那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的功德的法执,他没有断。所以大树紧那罗王菩萨那个弦音一动,显现出那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的时候,他就控制不了。就是“六尘未尽空”,对于这种清净功德庄严的法执还在的。讲一个譬喻,“眼中犹有翳”,就像眼睛上面有一种白色的遮障,所以他看到虚空还有朵朵的红花。就是我执已断,法执犹在,这六根清净位。
我们看下一个。这进入圣位了,从内凡到圣位的分证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