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西历1894年,正月里,朝鲜发生了由全琫准等人领导的东学党起义——起事的背后,当然有日本人的怂恿和助推。
暴乱发生后,朝鲜官军奉命前去镇压,却丧军失地,以致事态急剧恶化。
惊恐万分的朝鲜政府,只得苦求大清,再度出兵平乱。不久,清廷决定接受朝鲜的请求,命李鸿章具体办理。
于是,李中堂一面调派淮军精锐入朝,一面安排刚刚结束校阅的北洋海军展开行动。
北洋各舰也自5、6月间起,开始轮番进驻朝鲜港口,巡弋朝鲜西部海岸。
日本方面得此良机,也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自行派出战舰和军队进入朝鲜,与北洋各军形成对峙。
由此,在远东这张大棋盘上,一场关乎各国各势力命运的棋局,终于随着朝鲜这个“火药库”的引爆,正式开局了。
若说李鸿章贸然决定出兵朝鲜,是受到光绪皇帝和朝廷中所谓主战派的压迫而为,也是由其对局势的误判所导致。
李大人本是知道,日本对朝鲜有何种野心的。也清楚如今北洋与日本的实力对比,已不同从前,应尽力避战。
但在他的心中,过去几次对日交涉胜利的影响,依旧挥之不去。
他以为可以凭借这些以往的威势,达到不战而屈人的效果,料对方也不敢轻启战端。
有此想法,又在各种误导的驱使下,李鸿章终于走入歧途。
而日本这边,则是蓄谋已久,早就在做着各种与大清开战的准备了。
6月初,当清廷刚刚决定出兵朝鲜之时,日本便成立了以明治天皇为核心的战时大本营,开始了战争的行动。
大清北洋海军建军的实际目的,是要塞防御,实行威慑,和成为个人的权势资本,可归于马汉在《海权论》中所阐述的“要塞舰队”一类。
与之不同的是,日本海军的建军目标,就是为了打败北洋海军,乃至更强的对手。因此,当朝鲜战起之时,便是其实现价值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