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被迫开国的朝鲜,随即成为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主要对象。
日本依仗不平等条约中的经济特权,强取豪夺。朝鲜则成了日本的“奶牛”,经济和财政每况愈下。
此外,日本除了从外部进行侵略和掠夺,还在朝鲜内部培植势力,拉拢和扶持党羽,试图将其作为掌控或搅乱朝鲜国政的抓手。
于是,在朝鲜出现了一批亲日排清的份子,结成了所谓的“开化党”。同时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反日排外的保守势力。
这些新出现的派系,同朝中原有的闵妃和李昰应两大集团,缠斗在一起,时而相争时而勾结,使得朝鲜国内的局势更加动荡,加剧了社会矛盾,并且不时激出火花。
1882年的壬午兵变,1884年的甲申政变,就都是这些矛盾下的产物,其中还包含着日本的蓄谋挑动。
这些事件,最后都因大清及时出兵,得以平息。
不过日本也在这些事件的善后处理中,从朝鲜攫取了更多的好处,并且利用在外交细节上所做的文章,取得了实际上与大清相同的在朝地位。
为了反制日本,加强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大清从1879年起便将对朝鲜的管理权限,从礼部转交给了北洋大臣。
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朝鲜纳入了,北洋地区国防与外交的全局当中,进行统筹考虑。
而朝鲜的安全和事务,也就成为北洋大臣的重要职责。其麾下的北洋陆海军队,也自然成为了对抗日本的主力军,北洋海军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日本的岛国属性,在围绕三面环海的朝鲜半岛的竞争当中,海军实力的强弱是起关键作用的。
初时,一度发展迅猛的北洋海军,明显强过日本海军,日本也只得暂时低头。
随着大清自废武功,北洋海军发展停滞,日本却趁机全力以赴,逐步赶超,其暗藏的野心也渐渐变得不安分,蠢蠢欲动起来。
在此双方实力天平倾转的情况下,日本的当权者们十分希望抓住时机,以武力夺取朝鲜,甚至直接从大清的身上讨得更多的便宜。
日本人期待的契机,很快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