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飞院的工作效率很高,当天晚上郭林科就得到了回复,确认可以派遣一架运-8和一架图-154前往大校场机场。
只要14所这边准备好,就可以通知他们出发。
“看来今年航空系统的效率比往年提高了不少啊……”郭林科感慨道。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回忆道:
“以前,这样的测试安排得再快也得等上两周,记得我们跟贲所长做1471雷达测试时,可是等了一个多月呢。”
试飞院并非专门为某个团队服务,而电子设备的测试又涉及多个系统的协调,所以快速响应并不常见。
“或许是因为许工在背后助力,那边重视也是情理之中。”
郭林科感激地看了一眼身边的许宁。
会议室里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许宁有些不习惯,轻咳几声后解释说:“其实这事儿虽然和我有关,但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他继续说道:“从年初起,科工委开始试行一个新平台,它允许不同系统直接沟通和共享信息。
过去,像这类需要航空与电子两个系统合作的任务,每项工作都要单独处理和上报,流程繁琐。
现在各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团队来协调这些任务,效率自然提高了。”
这一变化源于许宁与丁志恒讨论精工计划立项时的一个想法:
在更高层级,如科工委和机械工业部之间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以避免技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劳动。
然而,他未曾预料到,这种条块分割的问题不仅存在于部委之间,就连同一部门下的企业间也是如此。
因此,这次改革尝试应运而生,并且初步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市场化的推进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许多之前难以协调的事情,通过签订合同、公开交易变得简单多了。
用现代的话来说,许宁这番努力算是推动了一次“顶层研发”的革新。
“无论如何,感谢许工的帮助,我们可以立即联系38所,询问他们的测试平台何时有空余的飞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