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顶层研发”

“准备第二阶段的测试,使用分段线性函数移频,起始调制频率1.5兆赫兹,每隔0.4兆赫兹调整一次;

调频斜率为20千赫兹每微秒,干信比为8分贝,进行四段脉冲发射。”

这次,示波器上显示的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信号——真实的信号峰被一串密集的多段覆盖干扰所掩盖。

这是一种新型吊舱特有的功能,对于那些功率不足的雷达来说,这种干扰非常有效。

徐舒轻轻挥了挥拳头,这个创新模式的点子正是她提出来的。

复刻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升。

地面测试整整进行了一整天,结果令人振奋。

更深入的测试需要等到14所的微波暗室建成,或者直接在空中验证。

“老郭,准备飞往阎良!”许宁记录完最后一个数据,抬头对旁边的郭林科说。

“好,我这就去准备!”

郭林科的声音充满了活力,显然被成功的喜悦所感染。虽然这仅仅是开始,但已经是个不错的起点。

华夏过去尝试过研发电子战飞机,基于伊尔-14、图-4和轰-5平台确实开发了一些型号,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些早期型号装备的是基础干扰设备,难以应对八九十年代复杂的电子环境。

而且,由于非机本身性能有限,目标明显,无法与空军其他战机协同作战,最终只少量生产用于战术验证。

94年的华南空情异常事件中,几架EA-6B利用简单干扰技术就制造了大量虚假目标,几乎瘫痪了整个东部沿海的防空系统。

这一事件促使华夏考虑引进俄易斯的“国境”防空指挥系统,但由于成本过高未能实现。

尽管军队加强了对抗电子干扰的训练,但在装备未升级的情况下,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接下来两年的对抗演习中,虽然没有再发生类似的大规模混乱,但仍难以有效应对。

对于华夏航空工业和电子科技来说,这是个亟待翻盘的机会。

他们渴望拥有能够匹敌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战装备,不仅为了形成对等威慑,更是为了发展更为坚固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