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朝归倭附(十二)前车之覆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281 字 17天前

当然不是,如果仔细审视郑和下西洋前后大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那么一定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特别是经济溢出效应其实远?于经济支出,不仅不亏,反而获利巨大。

那为什么还被坚决叫停了呢?很简单,下西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偏偏大明国内的利益集团对这笔利益的分配严重不平衡,再加上下西洋的贸易模式背离经济规律,这才使得下西洋本身成为难以为继的“弊政”,并最终被彻底摒弃。

小主,

一边说“获利巨大”,一边又说“难以为继”,这不是高务实精分了,而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即位之初,朱棣就下令由?腹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其目的是显?易见的,这?点在《明史》中体现得?分明显,“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从《明史》的分析来看,郑和受命组建船队下西洋,主要有两个原因:

?是由于自?得位不正,在冒险攻取南京夺取帝位后,建文帝却不知所踪,朱棣??并不踏实,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访之余,担?建文帝流亡海外。毕竟在当时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华人经商居住,因此,打算派?腹郑和下西洋,以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是朱棣在坐上皇位后,为了彰显自?的正统性,打算与海外各国建?外交关系,将他们纳?朝贡体系。派出的船队不仅携带大量瓷器、丝绸等硬通货,还随船驻有大量武装军队,显示大明兵精国强之势。

根据众多的史料来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宣扬国威,以表现自?的“天朝上国”地位。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

很明显,永乐帝希望通过庞大的舰队来展示明朝的强盛,达到“招抚远人”、“万国来朝”的景象——这不奇怪,中国古代总是将自?看做是“天朝上国”,?将其他国家和民族视为“蛮夷”,认为世界所有的“蛮夷”都应该?服于“天朝”,向“天朝”朝贡。

这?点是有据可考的,例如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时,曾经??碑记载他对于七下西洋?动的目的:“若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琮贽,重洋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绮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柔远人也”。

但很显然,这个说法只是明面上的,真正要看清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不得不从永乐朝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谈起。

首先要说?下永乐时期作出的几桩大事所需的开支问题。

朱棣继位之初,除了安定国内人?,稳固统治基础外,边境也面临着棘?的问题,北?的北元蒙古残余势力依然强大,不时地侵袭国境,南?交趾郡也有脱离明朝统治的想法。

于是,为了进?步彰显自?的正统性,永乐三年?永乐???年,朱棣先后五次亲征蒙古,每次都出动?多万兵马。

此外,又派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四次南征安南;?着?迁都北京,征调?匠、民夫上百万人扩建修建紫禁城,大修武当?,尊崇真武大帝等等。

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钱粮??面来源于国库,另??面则来源于皇帝的内库,没有?够的收?来源是?法有效支撑这些政绩的。

其次建造维护庞大的郑和船队也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撑和消耗。要想完成?次下西洋的?动,朝廷必须为此付出巨额的财力支出,这又体现在以下几点:

?是在船只建造支出?面。郑和下西洋所选?的远洋航船,其载重量为“五千料”——好家伙,京华的二级战列舰如“东昌”号都只有4000料,却已然是东亚海上的巨无霸了,那么五千料是什么概念?那是京华还在研究定型阶段的一级战列舰的预计吨位。

?郑和船队每次往往由六七?艘同类型的船只组成,再加上?匠人员支出、?材运输成本等,建造?支远洋船队的成本可谓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