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文圣欧阳修

“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

“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

“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让欧阳修留下来修《唐书》。”

“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

“作为一位史官,欧阳修把通达的文笔用于修史,格外得心应手。”

“他主持了《新唐书》的修撰,而实际参与写作的还有很多人。”

“为了防止体例不一,欧阳修负责统筹全稿。”

“当时北宋文坛古文发展得有点过火,大家都愿意写古文吸引眼球。”

“可没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会被写得生僻难懂。”

“看着唬人,其实没什么实际内容,更谈不上艺术价值。”

“其中负责写列传的宋祁,就总喜欢用些生僻的字眼。”

“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

“欧阳修有点不便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

“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八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

“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原来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

“欧阳修笑称是在模仿宋祁修《唐书》的笔法,宋祁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

“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王安石:欧阳修两次被贬都伴随着巨大的丑闻,导致他的名声极差。

欧阳修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的盛名之下,生活也是一地鸡毛。

甚至被泼了两回脏水,却永远没法洗净,以至于成为自身的两大污点。

欧阳修两次科考都名落孙山,直到后来得到了汉阳府知府胥偃的赏识。

在胥偃的保举之下,欧阳修才在24岁时金榜题名。

随之而来的是洞房花烛夜,胥偃在欧阳修高中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遗憾的是,这个第一任妻子没能陪多久就病故了。

欧阳修第一次被贬,是因为帮范仲淹发声。

完全出于义愤,有些冤,但值得。

但欧阳修第二次被贬,名声就不好听了,有人弹劾他和外甥女暧昧不清。

欧阳修有一个早年失去父亲的外甥女,准确地说是妹妹的继女。

后来这个外甥女嫁给了欧阳修一个族兄的儿子,成了欧阳修的侄媳妇。

但这个侄媳妇不守妇道,和仆人好上了,被丈夫发现告到官府。

也可能她是被欧阳修的政敌收买了,也可能是她被折磨蒙了胡乱攀咬,反正她居然说和欧阳修还有一腿。

这下子无异于扔了个炸弹,炸得欧阳修有口难言,狼狈不堪。

虽然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这个事儿不了了之。

但是欧阳修的名声,是真的给搞臭了。

此时的欧阳修才四十岁,对男人来说正是上升的好年纪。

这一盆脏水泼下来,是怎么洗也洗不白了。

第二个丑闻,就是和儿媳妇不清不楚。

欧阳修晚年的时候,文学上桃李满天下,成了领袖人物。

但是御史蒋之奇的一个折子,说欧阳修和大儿媳妇不清白,让他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如果说上次的绯闻已经使欧阳修灰头土脸,那这回则是彻头彻尾地身败名裂。

不管真假,欧阳修在做人这块已经失败了。

和儿媳妇的丑闻风头过后,欧阳修一再向皇帝请辞,而皇帝却一再挽留。

然而因为名声扫地,官职一降再降,最后去了偏远的蔡州。

“1057年二月,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

“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

“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

“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

“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最后得知这是苏轼的。”

“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

“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

“他对苏轼褒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

“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放榜的时候,那些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

“但皇帝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历史也最终证明了欧阳修的正确,北宋文风自此一振。”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复古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后人又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张居正:欧阳修住持的这一场科考,成为了千古第一榜。

当时担任翰林院学士的欧阳修,深刻知道当时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关注的也是辞藻声律。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象,真正为国家选出有用的人才,必须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

欧阳修早已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文坛风气的改革就落在欧阳修的身上。

欧阳修成就了这一场千年科举第一榜,以及他那几名不可一世的学生。

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对这届学子非常满意。

所有参与殿试者都赐予进士及第或进士出身,一个不落。

苏轼夺得殿试第一,但他诗赋成绩一般,最后以甲等赐进士及第。

殿试结果,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日后虽籍籍无名。

但在这次进士及第的诸人中,有众多流芳百世的人物。

苏轼、苏辙、程颢、吕惠卿、曾巩、曾布、王韶、张载、章惇、林希、王韶。

他们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颗巨星,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传奇。

他们自带光环照耀了时代,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之中。

苏轼、苏辙、曾巩位列唐宋八大家,加上当朝的欧阳修、苏洵,居然有其五。

程颢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理学受到后世帝王尊崇,对元明政治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载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经久不衰。

曾布、吕惠卿、章惇、林希都是著名政治家,都曾居两府要职。

章惇是政治强人,任宰相八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农业上多有革新。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人物,是变法的实际推行者。

王韶是北宋后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主导宋夏熙河之役,拓边两千余里,这是以和平为主的宋朝取得的最辉煌的战绩。

因此,欧阳修住持的这一场科考,被称为千年第一名榜,毫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