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神算子刘伯温

一定要将朱家以外的龙脉全部斩干净,不能让它们威胁到朱家的气数。

据刘伯温推算,天下有九十九条龙脉。

刘伯温奉旨出发,寻遍全国各地,用各种方法破坏了这些龙脉。

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伯温破坏了九十八条龙脉,却漏了一条,那就是长白山的龙脉。

而长白山这条龙脉,就是他们满清的龙脉。

刘伯温是真的百密一疏遗漏了,还是故意放过的,不得而知。

斩龙脉本就是逆天而行,罪大恶极的行为,破了那么多的风水龙脉。

也许刘伯温是怕遭到反噬,为了老刘家的后世安稳,故意留了一手。

在他看来,明朝之所以能够反复经历多个皇帝的中兴,一次又一次从危难中脱困,继续走下去。

就是因为刘伯温的人为干预,否则明朝早就过不下去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如今这天下是他大清的天下,而他们皇家早已经派重兵严密把守长白山这条龙脉。

“1359年,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山,听说刘伯温和宋濂等人的名声。”

“朱元璋便反复邀约刘伯温上任,刘伯温才出来效力,同时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十分高兴,特意修建礼贤馆用来安顿刘伯温等人,十分宠幸他。”

“一年后,刘伯温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府,任命他为谋臣,向他请教征讨攻取的计策。”

“刘伯温认为张士诚执于防守,无需担心,应首先谋划攻击陈友谅。”

“陈友谅灭亡后,张士诚势力孤单,出兵就可平定。”

“然后向北方中原进兵,大业便可达成,朱元璋听完十分高兴。”

“正巧这时陈友谅攻下太平,并且沿江东下,声势十分嚣张。”

“将领们有的提议投降,有的建议逃跑去占据钟山。”

“刘伯温都不赞同,认为不应逃跑,应坐等敌军深入,然后一网打尽。”

“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前来,大破陈军。”

“朱元璋用克敌制胜的奖赏来赏赐刘伯温,被刘伯温推辞掉了。”

“之后,陈友谅的军队又攻陷了安庆,朱元璋这次打算亲自带领部队讨伐。”

“对此刘伯温极力赞成,于是立即出兵进攻安庆,全军西上。”

“陈友谅出于意料之外,大败朱元璋。”

“在战争期间,刘伯温母亲去世,刘伯温直到到战争结束后才请求回家安葬。”

“又正值镇守金华的苗军反叛,刘伯温来到衢州,替守将告示安抚各下属县,又谋划收复处州,这才平定了动乱。”

“方国珍一向害怕刘伯温,写信来吊唁。”

“刘伯温回信以宣示朱元璋的威势德望,方国珍于是前来进贡。”

“不久,刘伯温回到南京,此时朱元璋正准备亲自支援安丰。”

“但刘伯温认为还不可以出兵,朱元璋没有听取刘伯温的意见。”

“陈友谅乘机包围洪都,朱元璋十分后悔。”

“于是刘伯温亲自率军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

“朱元璋坐着胡床督战,刘伯温在侧旁侍候,忽然跳起大叫,催促朱元璋换船。”

“朱元璋仓卒地转移到别的船上,还没坐定,飞炮击中原来乘坐的船,立刻粉碎,朱元璋躲过一劫。”

“陈友谅以为朱元璋被谋杀成功,十分高兴。”

“可是朱元璋的船又在前进,让汉军将士都大惊失色。”

“刘伯温请求转移军队到湖口,扼守要道。”

“并且按五行相生克的关系算出金克木的日子,并决定在那天决出胜负。”

“战后,陈友谅逃跑而死。”

“其后,朱元璋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

“1367年,朱元璋终于完成帝业,基本与刘伯温所谋划的一样。”

张居正:刘伯温能够神机妙算,他的一生有七个预言,最后个个都说中了。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气数差不多到头了。

太祖皇帝曾经询问刘伯温,朱家的天下能不能一直传下去?

刘伯温回答,朱家会传万子万孙,不用担心。

这就是说话的智慧,最后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刘伯温预言,太监乱政是明灭亡的内因。

太祖皇帝登基后,将二十多个儿子都封了封地,能够抵御外敌。

但是刘伯温觉得会引起战争,没想到确实如此,成祖皇帝取得皇位。

后来又设立了东厂和西厂,导致太监干政。

刘伯温预言,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当时干旱严重,刘伯温观天象,预测会有祸乱发生,希望太祖皇帝处理冤案。

在刘伯温替太祖皇帝解决这件事情之后,瓢泼大雨降下来了。

刘伯温预言,要令法纪更加严明。

于是,太祖皇帝建立了洪武之治,名流千古。

刘伯温预言,在八年之内元朝会灭亡。

四十九岁时,太祖皇帝请到了刘伯温出马,做了第一谋士。

太祖皇帝问元朝什么时候灭亡,刘伯温预言八年之内。

果不其然,八年后,太祖皇帝建立了大明朝。

刘伯温预言,不要多线作战,要集中兵力去解决。

当时,太祖皇帝得到的疆土并不多,四面都是敌人。

刘伯温建议太祖皇帝集中兵力攻打一处,各个击破,但是太祖皇帝担心会有敌人背后偷袭。

刘伯温给了定心丸,说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老大,不可能联合到一起。

果然,太祖皇帝攻打别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谁知道下一个轮到自己了。

刘伯温预言,不能摆脱小明王的称呼。

所谓小明王就是义军的老大,下面都是各有各的权力。

而刘伯温预言到,如果摆脱了小明王,这个人有可能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刘伯温的预言个个都应验了,并不是真的能掐会算。

而是很有智慧,通过精湛的学识去分析问题,眼光看的很长远罢了。

“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太史令,刘伯温献上了《戊申大统历》。”

“刘伯温观测日月星象,看到火星走到心宿的位置不动,于是请求朱元璋下达责备自己的诏令。”

“天下大旱,刘伯温又请求判决积压的案子,朱元璋就命令他平反冤案。”

“刘伯温还请求制定法律制度,制止滥杀,推行法制,并以此阻止了朱元璋杀人。”

“三天后海宁投降,朱元璋很高兴,将囚犯全都释放。”

“不久,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