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所以免费的东西,都在暗中标记好了价码

徭役之苦,十倍于赋税?

此番言论一出,朱棣与夏原吉对视一眼,眼中皆是不信。

陈羽将二人的表情尽收眼底,想了想问道:

“老朱,老夏,不知在你们眼中,何为徭役?”

朱棣顿了顿,理直气壮地说道:

“徭役自然就是朝廷人手不足,然后征集天下百姓一同建设大明。百姓们修筑城池、疏通河道、建造宫殿,这些就是徭役。”

“此乃国家运转之需,为了让大明江山更加稳固,而实施的一种办法。”

这时,站在一旁的夏原吉也不在沉默,出言附和道:

“此言极是。”

“徭役之苦,十倍于赋税这种说法不妥,徭役看似是百姓负担,实则是为了长远的福祉。”

“通过徭役,各地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交通便利,水利通畅,农事便有了保障,商业也能繁荣发展。”

陈羽听着老朱与老夏脱离实际的发言感到诧异,但是想着两位商贾从来没有参加过徭役,又感觉都在情理之中。

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永乐初期朝廷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事务,默认商贾通过缴纳一定的钱财代替服徭役的情况。

陈羽沉吟片刻之后,淡淡的说道:

“老朱,如果徭役真的像你说的这么好,那么也不会成为压垮大秦的最后一根稻草!秦朝男子从17岁就要开始服役了。刚才说的修路、修水利以及修宫殿这事儿,一去就是一两年的时间。”

“从古至今,男性一直都是耕田的主力,家里的男人都去服徭役,一走一两年,那么家里只剩下女人、小孩和老人,家中的妻女会不会遭遇旁人的欺辱暂且不论,光是这一两年的收成必然会出现问题。”

“收成不好,那么和赋税就没办法交上去。你能去跟朝廷讲我今年收成不好,然后交不上税吗?定然不行!因为历朝在这方面的律法非常严苛,根本不会给你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以摆在百姓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干、要么死!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天下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就这样二世而亡。”

陈胜、刘邦的起义,都与徭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看陈胜,秦二世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就在这征发之列,还被任命为屯长。

那时候徭役制度严苛,百姓们苦不堪言。

陈胜在服徭役途中喊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意思是说服徭役去了是死,不去也是死,既然如此,干脆反了吧!

这句话的杀伤力,可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