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朱瞻基彻底服了,行拜师礼

陈羽看着老朱这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顿时知道了对方担心的是什么事情,笑着说道:

“老朱你放心,我拿你可是当兄弟,又怎么可能坑你去为朝廷白白大兴土木,再说了以你的家底也完不成啊!”

历朝历代主要财政来源来自田赋,支撑古代经济命脉的就是以男耕女织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抗打击能力差。

一旦碰上自然灾害,就需要政府救济。

所以千百年来以来,以工代赈早就不是什么稀奇物件。

如此做的前提就是国库充盈。

对于永乐帝这样将钱都用在刀把上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大兴宫殿来用于享乐。

至于如今正在进行的土木……

灾民加入进去,那原来的工匠吃什么?

他们也有一家老小需要养活。

总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吧。

朱棣试探性的问道:“不大兴土木也可以实施以工代赈?”

陈羽指了指内屋大院,说道:

“老朱,你还记得我上次跟你说过制作精盐的化学用品?”

朱棣点了点头道:

“记得,有了那个东西,才能够提炼精盐。”

陈羽笑着说道:

“对喽,这段时间我闲着无聊,又制作出来几大缸化学用品,再说了制作这玩意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朱棣眯着眼睛,他突然感觉脑子灵光一闪,好像抓到了什么东西。

陈羽继续说道:

“其实以工代赈的范围很广,按照我们之前的实用主义来说,目前朝廷没有实施以工代赈的原因,无非就是大兴土木耗费巨大,得不偿失。那如果接下来朝廷施行以工代赈不仅不会赔钱,还会赚钱,能不能动员起来?”

“就比如让这些流民从事到提炼精盐的生产中去。原料开采、运输环节、提炼、包装、储存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人,完全能够容得下如此多的流民,还可以趁此机会将贩卖精盐的生意扩大。”

“精盐是奢侈品,成本低,利润更是足足有十倍左右,事成之后不仅不会亏钱,还会大赚特赚。”

“哪怕大灾之后,有的流民愿意返回家乡,这个时候提炼精盐的生产线已经铺开,再重新找一个人顶替进去即可。”

“这样一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听到陈羽这一番话,朱棣眼睛一亮,用扩大精盐生产线的以工代赈完全可行!

以贩卖精盐利润,完全能承接住流民的开销。

并且最后依旧能赚个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