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王六郎

他向当地的居民打听,果然有一个叫邬镇的地方。他顺着指引,好不容易来到了邬镇,在一家客栈中歇下脚后,便赶忙询问土地祠的位置。客栈主人听到他的询问,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问道:“您莫非姓许?”许姓渔夫答道:“正是,您怎么知道的?”客栈主人又问:“您是不是来自淄川县?”许姓渔夫更加惊讶了,回答道:“没错,您又是怎么知道的?”客栈主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匆匆忙忙地就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只见男人们抱着孩子,媳妇和姑娘们在门口偷偷张望,大家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许姓渔夫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姓渔夫被这阵仗吓得不轻,心中满是疑惑。这时,众人纷纷告诉他:“几天前的夜里,我们都梦到土地神说,淄川有一位姓许的朋友很快就会来,让我们资助他盘缠。我们都已经等候您很久了。”许姓渔夫听后,心中既惊讶又感动,觉得此事十分奇异。 随后,许姓渔夫来到土地祠祭祀,他虔诚地祝祷道:“自从与您分别后,我日日夜夜都惦记着您。如今我不远千里,来践行我们之前的约定。您又托梦给这里的居民,这份情谊我铭记于心,感激不尽。只是我实在惭愧,没有什么丰厚的礼物,只有这一杯薄酒。如果您不嫌弃,就像我们当初在河边饮酒那样,与我共饮此杯吧。”祝祷完毕,他便焚烧了纸钱。 不一会儿,只见祠中座后刮起一阵风,那风在空中盘旋了许久,才渐渐散去。当天夜里,许姓渔夫梦到王六郎来了,他穿着一身整齐漂亮的衣冠,与平日里大不相同。

王六郎感激地说道:“让您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探望我,我真是又高兴又感动,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只是我如今担任这小小的土地神职位,有些不便与您当面相见,虽然我们近在咫尺,却如同隔着山河一般,我心中实在感到悲痛。这里的居民会给您一些小小的馈赠,就当作是对我们往日情谊的一点报答吧。如果您有了归期,我一定前来送行。” 许姓渔夫在邬镇住了几天,便想要回家。当地的居民都十分热情,极力挽留他,从早到晚都有人邀请他做客,一天要换好几个主人。许姓渔夫坚决地想要告辞离开,众人便拿着请柬,抱着包袱,纷纷前来赠送财物,不到一个早上,许姓渔夫的行囊就装满了大家的馈赠。 到了许姓渔夫离开的那天,老老少少都聚集在一起,送他出村。

突然,一阵羊角风刮起,跟随着他走了十几里路。许姓渔夫感动不已,再次拜谢道:“六郎,您多保重!不必再远送了。您心地仁爱,一定能为这一方百姓造福,我这个老朋友也就无需多嘱咐了。”那风在空中盘旋了很久,才渐渐离去。送别的村民们也都纷纷感叹,随后各自返回村中。

许姓渔夫回到家中,家中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他便不再以捕鱼为生了。后来,他遇到招远县的人,就向他们打听王六郎作为土地神的事情,听说王六郎十分灵验,有求必应。也有人说,那土地祠在章丘石坑庄。但究竟哪个说法是对的,许姓渔夫也无从得知。

异史氏感慨地说道:一个人即便是身处高位,青云得志,也依然不忘记曾经贫贱时的情谊,这正是王六郎能够成为受人敬重的神灵的原因啊。想想看,如今那些坐在华丽车驾中的达官显贵们,又有几个还能记得曾经与自己一起共患难、穿着简陋斗笠的贫贱之交呢?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曾经在官场归隐林下的人,他家境极其贫寒。他有一个自幼便相识的好友,如今担任着肥缺要职,权势和财富都颇为可观。

他心想,投奔这位好友,必定会得到对方的照顾和帮助。于是,他费尽心思筹备了行装,不远千里,奔波前往。然而,当他见到这位好友后,却大失所望。好友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热情相助,反而态度冷漠。他无奈之下,只得拿出自己囊中所有的钱财,卖掉了坐骑,才得以艰难地回到家中。 他的族弟为人十分诙谐幽默,就仿照《月令》的文体写了一段文字来嘲笑他这件事,说道:“就在这个月啊,哥哥到了好友那里。

原本戴着的貂皮帽子摘下来了,因为没有了炫耀的必要;出行时的伞盖也不再张开,威风不再;骑着的马也因为没钱喂养或者为了换钱,变成了驴子;那原本走路时靴子发出的声响,如今也听不到了,因为可能连靴子都已经典当出去或者舍不得穿了。”

想到这个故事,真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叹,权当是生活中的一个笑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