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正朔。
天光大亮,作为大明权力中枢所在的京畿之地已是有了一丝燥热,宽敞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尤其是城中的茶楼酒肆,因为近些时日发生的诸多"大事"而喧嚣异常。
在连续三次缺席了"廷议"之后,朝中出身东林且被先帝委以重任的东阁大学士韩爌终以身体不适为由,向天子递交了辞呈。
相比较大明朝历来的"三请三让",韩爌第二次请辞的奏本递到宫中,紫禁城中的天子便毫不犹豫的允准了这位三朝老臣的请求。
消息传出,京师内外一片哗然,不少儒生士子都认为天子此举有些"凉薄",但与韩爌同朝为官的朝臣们却没有流露出太多不满和愤懑。
毕竟在天子御驾亲征的那段时日,这韩爌的所作所为众人可是心知肚明。
从某种角度上而言,这韩爌虽无"逼宫之名",却有"逼宫之实",那信王由检不就是仗着有韩爌撑腰,方才敢萌生监国的野心吗?
或许是知晓相比较身首异处的钱谦益和李三才等人,天子对于的处置已然算是"从轻发落",韩爌在接到旨意的当日,便是携带着早已收拾好的细软,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曾让他魂牵梦萦的北京城。
...
...
"内阁那边,还没有拟定好人选吗?"
在将今日的政务批阅完毕之后,身着常服的年轻天子便有些疲惫的靠在身后的龙椅之上,声音沙哑的朝着身旁的心腹大伴询问道。
"回皇爷的话,朝臣们还在廷议.."闻言,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不假思索的回应道,神色同样有些无奈。
无论是汪应蛟空出来的南京户部尚书,亦或者许久无人赴任的漕运总督,都是毫无争议的封疆大吏。
短时间内,朝廷哪里能够拟定合适的人选?
"哎,多事之秋.."
在王安不解的眼神中,身材消瘦的朱由校突然冒出了一句令他一头雾水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