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墓碑

墓碑石 北极北风 1072 字 8天前

官宦人家的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岗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文人志士,又或者是权贵人家与世长辞之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等。所写的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

这些墓碑背后,往往刻有碑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墓志铭,一般讲述着死者生前的事迹,这些事迹大多为歌功颂德的美文,以便后人了解,幻想能够流芳百世。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鲁班尺上的吉祥数字。通常大字十厘米或十点五厘米,小字三厘米或四厘米之间。正所谓,十厘米进宝、十点五厘米纳福、三厘米财旺、四厘米登科。这些字的大小与碑身比例协调,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可以得到慰藉。

让权贵最为痛恨的人,便是盗墓之人,也就是百姓口中常说的盗墓贼,盗墓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汉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温韬,到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是很出名的官盗,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肆破坏,这些人所得的金银财宝又或陪葬玉器之类的,最后大多充了军饷。

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这些人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挖开墓室、打开棺材,从中取出随葬的财物珍宝,大发横财。

而民间盗墓者,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掩人耳目,并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的一套办法。自古盗墓者分为: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人称,“四大隐门”

这些流派的盗墓者,通常算作盗亦有道之人。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通常情况下这些个盗墓者之中的“正规军”倒是严格秉承一墓取一物的传统,又或者一人取一物,既给自己为数不多的阴德留下一丝后路,又算是对死者的尊敬,毕竟,挖坟盗墓的缺德事干多了,容易遭到天谴。

这些流派之人,为了避免同门同派之人多次盗掘,便会在墓碑的右侧刻下印记,一般情况下,按中国传统的座次礼仪来说,喜庆活动中左为尊,凶伤吊唁中右为尊。

而这盗墓似乎与凶伤吊唁有关,于是行业内便流传下在墓碑的右侧下方刻下自己本门的印记,来告诫同门或者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