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不知什么时候过来了,从不同的角度,对着阿三和他面前的画,不断地拍照。
曹平抢在鲍甫之前,坐在阿三的对面,他化装得很好,连楚辞都没有注意到他。
与卖画人同来的两个人中,有位精明的中年男子对阿三说:“阿三,我们用激光检查过,是宋朝时的绢,装表的纸也是那个年代的……”
另一人也说:“来之前,请省博物馆的刘慕白大师看过,他说是真迹,没有错!”
画的主人是个瘦削的老头,他底气十足地说:“刘慕白大师说,按现在的行情,拍得好可以拍到四千万!”
周围的人一听,不由惊讶地看着画的主人。
阿三凝视着古画,思索良久才慢慢抬起头来:“好画!”
画主人一听,喜出望外:“你说是马远的真迹?!”
阿三淡淡地说:“我说的是一幅临摹得再好不过的假画!”
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鲍甫已经看出画是赝品,见阿三有如此眼力,不由暗暗颔首称是。
曹平感兴趣了,紧盯着阿三,看他往下怎么说。
楚辞收起像机,挤进人群。
围观的人听说画是假的,纷纷俯下身子左看右看均看不出个究竟,不由面面相觑。欣喜的神情从画主人脸上消失,他冷冷说道:“这画,是我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倒是说说,它假在哪里?”
“科学检查过了,大师也看过了,你们还找我?”阿三站了起来轻蔑一笑:“四千万?我看四百块钱,可以考虑买回家补壁。”
四千万与四百块,差距也太大了,周围发出一片噱声。
精明的中年人忙按住阿三,请他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他满脸是笑:“在G市,谁不知道你看过才算数!”
阿三看了一眼画:“纸是宋朝的不假,现在用宋朝的纸临摩摹古画的大有人在!你只要出得起钱,我告诉你哪儿可以买到宋朝的纸。”
一长者劝慰道:“阿三,别和他计较,你还是说说看,假在哪儿?”
围观的人也在附合,请阿三鉴定古画。
鲍甫拉过一把椅子,索性在阿三身边坐下,看他如何辩说。
阿三呷口茶,吸上别人递来的烟,手指绢画侃侃而谈:“先从画的布局谈起。马远是南宋朝庭待诏,以擅长山水、人物、花鸟而‘独步画院’。他的山水有着独特的风格,即在画中留有大片空白,这些空白都能完成一定的艺术表现。他的这种艺术特点,被称之为‘边角之景’或‘马半边’。这幅画临摹得很好,但没有体现马远的风格,所画之物占据了三分之二还多的画面,与留白不成比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听到此,对中国画略有研究的楚辞,不禁频频点头。
“再看墨迹。宋和宋以前的作品,墨色上有一层白霜,细看又没有,用工具也剥刮不掉。墨色内有莓苔似隐似现……”
阿三掏出手绢,轻轻擦拭着画中的题跋,原来字上似有的一层白霜渐渐消失,墨迹变得黝黑发亮:“这是趁墨迹未干时,吹散香灰,使其附在墨上。至于彩色,宋以上的书画,色彩都己浸透纸或绢之内,元、明虽离现在较近,色彩也入其三分。这幅画墨迹色彩都在表面,轻浮而不沉着,光明而浓重,虽然使用薰旧法将画薰得象古画一样,仍露出痕迹……”
阿三的一席话,众人似信非信,阿三看在眼里,淡淡一笑:“五代、宋、元的书画,作者多不在画上落款,也很少盖章。即使有落款的,也多提在纸背或画中的石缝、树间,而且字写得极小。不象今天,不题跋盖章不能算是完卷。这幅画的临摹者不懂这方面的知识,题跋盖章竟堂而皇之……”
这种情况,楚辞还是第一次听说,紧盯着阿三听他的下文。
阿三指着画中盖的章:“这图章虽小,在识别书画的真伪上至关重要。宋和宋以前,作者多用铜章,间或有象牙、犀牛章的;明初从王冕开始,才用花乳石。明代中叶以后,方有用青田、寿山、昌化石为名章。作者不懂这一变迁,赝品上用的是石章。殊不知印章之质可以从画上的印迹辩认出来。请看,这幅说是宋人马远画的画,盖的却是他身后一百多年才出现的花乳石章;更为离奇的是,用的印泥,竟是清乾隆年间的八宝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