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很符合目前西欧国度的状态:国富民不富,国富国不强。】
【那宋之财政崩溃源于何处?】
【有很多点,但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冗兵。】
【先讲一个小故事:宋仁宗事西北边防有战事,朝廷派了中央万胜军前去平叛。
按理说,一个王朝的禁军,只要不是中后期,那应该都是最强最能打的一批。
偏偏这支军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唯一一次胜利,还是狄青让边军伪装成禁军打赢的。】
【宋与唐相隔不到一百年,为啥当初打遍亚洲无敌手的汉人士兵,到了宋朝就弱的一比?
归根到底,又要说回赵光义的哥哥——赵匡胤身上。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随后杯酒释兵权。
但请注意:赵匡胤是收了兵权,但对于边军,他不仅没收,还加大了权利。
反而是赵光义时期起的改变。
姑且不论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的真假,不论赵光义得位正不正。
他不是他哥哥,武将服赵匡胤是因为他是我们中最能打的,你赵光义是哪根雕毛?
想镇压武将,那就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导下打一场胜仗,不一定要比哥哥强,但要证明自己有打胜仗的本事。
这样,武将也要掂量一下造反成功的几率到底大不大。
一般来说,皇帝最好是派自己手下的大将出征就行,御驾亲征赢了还好,输了可就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了。
偏偏赵光义嫡系是真的没有能打的武将,没办法,只有自己上了,随后驴车漂移。
导致本就不信任武将的赵光义,是每天担惊受怕,怕他们学好大哥陈桥兵变。
遂下令:出征得按阵图,边军出击要向朝廷汇报,得到允许才可出击。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等边军的情报到达汴梁,搞不好敌人都已经抢了跑,跑了又来抢,来来回回好几次了。】
【晃说之《嵩山文集》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臣窃闻太祖既得天下,使赵普等二三大臣陈当今之大事可以为百代之利者。
普等屡为言,太祖俾“更思其上者”,普等华思虑,无以言,乃请于太祖
太祖为言:“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