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当宋九霄的名字传入耳中,吕公孺就再难坐住了。
谁都以为宋家仅仅是个商贾人家,其实早年间宋家也曾经有东华门唱名的宏愿。只是此人虽然读过书但不善繁华辞令,行文朴拙。其文章虽然有见地但入不了庙堂。
此人名叫宋环,字九宇。是宋九霄的哥哥,也是他最尊重的人。
曾经,年轻的吕公孺在一处酒楼遇到过宋家兄弟俩,彼时的宋九宇正在高谈阔论,虽然屡试不第但心气却高的很。
那时候庆历新政还未落败,范仲淹与欧阳修共同主张的“轻诗词重策论”科举选才标准给了包括宋九宇在内很多言辞质朴的士子信心,他们都觉得自己有了一搏之力。
那时候他们的一腔热血也让年纪尚轻的吕公孺有些热血沸腾,走到近前与几个寒门士子攀谈了几句。
那几个寒门士子倒也是自来熟,跟这个东阁郎君聊得很欢,吕公孺觉得这几人虽然都有些木讷,但却都是务实的人,如果能入了庙堂,于国于民都有好处。
一直到他走后才有识得吕公孺上前告诉几人他的身份。一个相府的公子能如此折节下交,众人顿觉得与有荣焉。
但那是他们唯一一次见面,不久后庆历新政失败,而庆历新政最大的敌手就是吕公孺的父亲吕夷简。
这些士子被庆历新政燃起的热情随着新政的消散一败涂地,科举又变回来曾经的模样,他们也回到了曾经的模样。
很多人都放弃了,宋久宇也放弃了。他联络了几个经商的朋友,约定一起去西夏倒卖皮货牲口,结果归来途中遇到山匪不幸遇害。
宋九霄的父母在知道长子惨死之后,不过两三年间也相继离世,从此宋家就只剩下宋九霄一个人。
如果不是这样,他当初也不需要借助舅兄的力量才能立足于东京城。
吕公孺听到了宋九霄的名字,就想到了当年那个激情澎湃的士子,实在压不住心中的念想,最终还是来到府院牢狱看了看。
宋九霄还认识他,这种几代经商的商贾人家,能结识相府公子的机会能有多少。当初知道吕公孺的身份他还有些沾沾自喜,但现在却盼望着眼不见为净。
片刻之后吕公孺走了,自始至终没与宋九霄说一句话。宋九霄受哥哥的影响有些憎恶吕夷简,但他却从不敢将这种情绪说出来,尤其是现在人在矮檐下,就更不敢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