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号称小中华,对中华糟粕,绝对是几何倍数的学习放大。比如说士人优免,比如说党争,比如说门阀垄断,比如说“君子之风”。新科状元文震孟乃是大儒文徵明的后人,又多历坎坷,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绝对能让这三个跟班崇拜得一愣一愣的。
这一科得以进入翰林院的还有黄道周、倪元璐、傅冠、陈仁锡、汪乔年等人。对了,还有卢象升,校哥儿准备让他短暂镀个金。至于宋应升、宋应星兄弟,因在三甲,并不引人瞩目,很快就划入了工部徐光启这里。
-----------------
积雪消融,季节转换,西北大地变成了一面壮阔的调色盘
浅白的雪、深褐的岩石、青翠的草芽、淡蓝的淤积湖,被那苏醒解冻的黄色巨龙分为左右两半。沿着安静蜿蜒的浑浊河水,明军的军阵有如厚厚的红色地毯,不断向北铺移。
他们的速度并不快,日行三四十里,对于半骑半步、挽马充足的军队来说,有点过于沉稳了。
这种沉稳让明军显得无懈可击。
鄂尔多斯联军尝试过很多种方法:若是骑兵攻击,明军的步兵就会拉出大车,以车为墙,变做车城。那车壁很厚,重箭根本不能击穿,而明军火铳手就躲在车后射击,一旦接近,蒙人勇士就下饺子般纷纷被击落马下,而且车墙里还伸出很多火炮管子,防备大军冲阵。
六十年前,戚继光就在蓟镇用这种战法,击败了朵颜部,活捉了董狐狸。
联军尝试过夜袭,试图分队分时冲击,叫明人日夜不得安宁,没想明军根本不理睬,躲在车城里呼呼大睡,只叫那些骑兵外围巡逻驱赶。
那就干掉明人的骑兵吧,这些明人骑兵又特别精锐,甲胄精良,马上武功惊人,那些打着“尤”、“鲁”、“马”、“戚”的小将一个比一个生猛,都是巴图尔。
那就断他们后路补给吧,可明人用的都是四轮大车,装载着厚厚的粮草,不需要后勤。那就回头攻打榆林吧,叫明人顾前失后,但榆林旌旗招展,戒备森严,显然留下了足够的守军。
鄂尔多斯联军首领,济农孛儿只斤·博硕克涂简直把头发都愁秃了,不,他头顶本是空的,是刘海快抓秃了。
其实他名字应叫卜失兔,但隔壁土默特老大也叫卜失兔,这几百年来,蒙人有过无数只卜失兔。
博硕克涂十二岁就当上了鄂尔多斯部济农,至今已有四十五年。起先他受明朝册封为千户,后因不满封赏反了,被明人两次按在地上摩擦。他只能换了张笑脸,又和明人互市了一段时间,恢复了点元气。万历三大征的宁夏哱拜叛乱,他又掺了一脚,再度被明人摩擦。如此屡战屡败,连自己人都瞧不起他了,鄂尔多斯十二个鄂托克开始自行其是,一团散沙。后来他用兵青藏,总算找到更菜的对手,刷了一波战功,开始将势力范围扩张了一波。
然后他变得佛系了,是真的,虔诚的信佛。这一波入侵榆林,遭遇明人的报复,他这尊佛,又被抬出来了。
没办法,谁叫你是真正的“达尔扈特人”呢。“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达尔汗”意为“神圣”,“达尔扈特”是“神圣使命者”。他们享有“不服兵役、不纳税赋”的特权,专门看护八白室,当成吉思汗的守灵人。
别人能躲,你不能。
另外十一个鄂托克相对来源复杂,光姓氏就有上百个,草原上的部族本就聚散不定。带着这十一个鄂托克,各种狙击,就是挡不住明人的脚步。
曾经天下无敌的成吉思汗近卫,经过上百年养尊处优,都成了动口不动手的祭司了,依靠念咒语咒死明军吗?
明人没有理会他的八白室,擦肩而过,继续往北。这会儿他才明白,对方的目的地不是八白室,而是“包克图”,明人称为九原,或者前套。
“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这里的大青山深林茂密,是鹿群的栖息地,土地肥沃,同样是他丢不起的地方。鄂尔多斯三块宝,八白室和前后套。丢了八白室,他会没命,丢了前后套,他会没饭吃。
饭,包括米饭、青稞和小麦,为什么要劫掠明人,就是让他们在这里乖乖种地的。
怎办,摇人去!包克图通过大青山连接呼和浩特,土默特人不出手吗?唇亡齿寒啊。林丹汗不出手吗?祖宗灵柩在这里啊。
一边拖着明军,一边不断摇人,在退回包克图之前,他看到了希望。
东北方,烟尘滚滚,遮天蔽地,至少有四五万人马。亲人啊,你们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