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曾静“作妖”,雍正“陪聊”:一场清朝版的“奇葩说”

在清朝雍正年间,发生了一件奇事,就像一场荒诞离奇的闹剧,主角是一个做着“春秋大梦”的书生曾静,还有咱们那位雷厉风行的雍正皇帝。曾静这老兄脑洞大开,搞出一堆事儿,按常理,脑袋早就搬家了,可雍正非但没杀他,还和他当廷辩论,这剧情走向,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来揭开这场“大戏”的神秘面纱。

曾静的“迷之操作”:被“歪理”带偏的书生

曾静,本是个普普通通的书生,整日埋首于故纸堆中,却不知怎么的,被一些“歪理邪说”迷了心智。当时民间流传着不少反清复明的言论,曾静听着听着,就信以为真,觉得自己肩负着“拯救苍生,推翻清朝”的伟大使命。

他也不想想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就凭几篇文章、几句口号,怎么可能撼动一个庞大的王朝。但他不管这些,还煞有介事地派自己的学生张熙去给川陕总督岳钟琪送信,信里满是煽动造反的言辞,还说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不应该给清朝卖命,而要为宋朝报仇雪恨。这逻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就像一个小孩子在做白日梦。

岳钟琪的“惊吓”与“机智应对”

岳钟琪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差点没被吓死。他手握重兵,本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忠心耿耿,却突然被卷入这种谋反的事儿里。他心里明白,这要是处理不好,自己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岳钟琪不愧是久经官场的老油条,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把张熙抓了起来,还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上报给了雍正。他知道,只有主动坦白,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同时,他还对张熙进行了审讯,想从他嘴里撬出更多幕后的信息。

雍正的“震惊”与“奇妙想法”

雍正接到岳钟琪的奏报后,也是惊得合不拢嘴。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书生,居然敢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他本可以直接下令把曾静和张熙抓起来,砍了脑袋,一了百了。但雍正可不是一般人,他脑子一转,想出了一个更绝的办法。

雍正觉得,曾静之所以会有这些想法,是因为被民间的谣言误导了。如果只是简单地杀了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会让更多人觉得清朝心虚。于是,他决定和曾静当廷辩论,把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让天下人都知道清朝的统治是合理合法的。

当廷辩论: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奇葩说”

曾静被押到京城后,雍正就迫不及待地和他展开了一场当廷辩论。这场景,就像一场古代版的“奇葩说”,雍正和曾静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雍正列举了清朝的种种功绩,比如减轻百姓赋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等,质问曾静为什么要造反。曾静一开始还嘴硬,说清朝是异族统治,不符合正统。雍正就耐心地给他解释,说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清朝皇帝勤政爱民,比那些腐朽的明朝皇帝强多了。

在辩论过程中,雍正还把曾静的那些荒谬言论一一驳斥,让他哑口无言。曾静这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雍正的观点心服口服。

结局:曾静的“洗白”与雍正的“宣传策略”

这场辩论结束后,雍正并没有杀曾静,而是把他放了。不仅如此,雍正还让曾静到处去宣讲自己的“悔过书”,把他们当廷辩论的内容传播出去。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清朝的好,消除民间的反清情绪。

曾静也很配合,他从一个反清分子,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宣传员”。他四处奔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转变,劝大家不要被谣言误导。这场原本可能引发血雨腥风的“曾静案”,就这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收场了。

“曾静案”看似荒诞,却反映了清朝初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民族矛盾。雍正不杀曾静,反而和他当廷辩论,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胸怀,也为清朝的稳定统治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