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甲午悲歌:清廷“迷糊”导演的水师覆灭记

在19世纪末的东亚海域,一场决定命运的大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宛如一场噩梦,让清朝的北洋水师折戟沉沙。而这背后,清廷的一系列“神操作”,可谓是从头“迷糊”到尾,活生生把一手不算差的牌打得稀烂。

一、日本“找茬”:处心积虑的“小算盘”

当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蹭蹭上涨,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它就像一个刚练了几天功夫,就想称霸武林的愣头青,把目光盯上了庞大但看似虚弱的清朝。日本觉得,要想在亚洲“横着走”,就得先把清朝这个“老大哥”给扳倒。于是,日本处心积虑地开始找“茬”。

为了扩充军备,日本天皇带头“吃土”,节省开支买军舰。日本民众也被鼓动得热血沸腾,纷纷捐款支持。反观清朝这边,慈禧太后正忙着筹备自己的六十大寿,要把颐和园修得美轮美奂。大臣们也在忙着争权夺利,根本没把日本这个“小邻居”的威胁当回事。

日本瞅准机会,以朝鲜问题为突破口。朝鲜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内部出了乱子。日本趁机怂恿清朝出兵,说要一起帮朝鲜平乱。可清朝刚一出兵,日本就跟着派了大量军队,还找借口赖着不走。这就好比你去邻居家帮忙修水管,结果邻居家来了个不速之客,不仅赖着不走,还在你眼皮子底下磨刀霍霍,明显不怀好意。

二、清廷“犯懵”:应对无方的“糊涂账”

面对日本的挑衅,清廷内部乱成了一锅粥。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和谈,认为清朝海军实力不如日本,不能轻易开战。可光绪皇帝和一些清流大臣,觉得日本就是个“小毛贼”,竟敢如此嚣张,必须教训一番。两边吵得不可开交,而慈禧太后呢,一开始忙着过寿,根本没心思管这事儿,等她想管的时候,局势已经一团糟。

就在这争论不休的时候,日本却没闲着,开始在海上搞起了小动作。丰岛海战中,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这一下,清朝的士兵们猝不及防,死伤惨重。消息传到北京,清廷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了。可这时候,清军还没做好充分准备,完全是被日本牵着鼻子走。

三、战场“拉胯”:节节败退的“尴尬戏码”

到了正式交战,清军的表现更是让人不忍直视。平壤之战,清军将领叶志超贪生怕死,面对日军的进攻,竟然弃城而逃。他带着士兵们狂奔五百里,一路丢盔弃甲,那场面,就像一群受惊的兔子,毫无抵抗之力。这一跑,不仅让清军士气大跌,还把朝鲜半岛拱手让给了日本。

海战就更惨了。北洋水师虽然拥有定远、镇远等先进战舰,但在指挥和战术上一塌糊涂。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失误,舰队阵型混乱。日本舰队则利用速度优势,灵活穿插,对北洋水师进行围攻。战斗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奋战,试图撞沉日舰,可惜最终壮烈牺牲。而其他战舰呢,有的临阵脱逃,有的被日军轻易击中。这场海战下来,北洋水师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四、水师覆灭:“雪上加霜”的悲惨结局

黄海海战失利后,北洋水师本应养精蓄锐,寻找反击机会。可清廷却乱了阵脚,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出战。这就好比把一只老虎关在笼子里,任由敌人在外面挑衅。

日本可不客气,很快就对威海卫发动了进攻。他们从海陆两面夹击,把北洋水师困在港内。北洋水师腹背受敌,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定远舰自爆,镇远舰被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一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师,就这样在清廷的“迷糊”指挥下,彻底覆灭。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本是可以避免的。可清廷从头到尾都在“迷糊”状态,对日本的野心视而不见,应对无方,指挥混乱。这场战争,让清朝的虚弱暴露无遗,也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清廷的这些“神操作”,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