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过是无神论者,来到寺庙只当游玩景点。董小宛、应素白包括资南嘉可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逢庙必布施上香。
大定建立以后,权力中心为了杜绝当朝武将专权,他们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在社会道德上,大定的统治者提倡忠孝,在思想上,他们推崇以儒为主、儒释道并重的策略。
正因为这样的政治和人文环境,对佛教加以了保护和利用,佛教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强劲势头。大定佛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僧尼数量的激增。大定刚刚立国之时,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和特恩度僧两种形式。
到了德宗期,由于财政吃紧,为筹集财力,地方政府经常乞请朝廷准允出售度碟,以此增加收入。时至今日,全国僧尼数量还有逾四十万人。
第二,大定佛教寺院暴富。寺院不但占有大量土地,而且拥有大量房产。寺院享受很好的免税政策,政策规定:寺院月收房租一万五千以上,季收粮食百石以上,才达到缴纳助役钱的底线,数字可以造假,税费可以规避。“捡了小麦做烧饼,全是赚得”,各个寺院都富得流油。还有一组数字显示:当时黄州齐安的永兴寺,一次重修寺院,就耗费掉七十万两黄金;峨眉山扩修普贤菩萨像,一次就耗资黄金三千两。可见寺庙是多么的有钱。
第三,佛学翻译成果丰硕。许多梵文经典先后被翻译成汉文,对佛教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太平兴国六年,太宗下诏,在太平兴国寺建译经院,七年,译经院建成,太宗诏令梵僧天息灾、法天、施护等入院译经,并令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泊参详润色、内侍刘素为都监,组织极为严密。太平兴国八年,改译经院为传法院,诏令选童子五十人入院学习梵文,培养译经人员。同时,在传法院西侧设置印经院,以刊板幕印新译佛经。
仅汴京寺院约有九十所。这九十所寺院,对汴京佛教之传播与发展,与社会、文化之变迁,能不发生相当之作用与影响乎?如相国寺、开宝寺、天清寺、景德寺及龙兴寺便是天下名刹,作为皇家寺庙的大相国寺更是汴京最大的“商场”。
资南嘉几个小姐姐虔诚的上香祷告,也不知许了啥愿,冯过的心思却飘到了他处。嗯,不知道寺院后面寺属过的菜园,鲁智深是否倒拔过垂杨柳?
为此,他特意问了沙弥。
沙弥迟疑着答复,菜园子确是智深大师,有没有倒拔垂扬柳确是不清楚,但怕是不大可能,大师毕竟已年过古稀了,不大可能拔得起杨柳吧?
冯过有些懵,七十多岁啦,除非是隐世不出的“扫地僧”,否则不会藉藉无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