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过官渡,向着东郡濮阳县驶去。
东汉时期的黄河河道与现代黄河的河道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时候的黄河经濮阳、聊城、高唐,在利津汇入渤海,也被后世称作“东汉故道”。
说起东汉故道,就不得不提一个很厉害的人物,那就是王景。他是琅琊郡人,说起来琅琊还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那是永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九年,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大汉的国力有了明显增强,到了汉明帝刘庄继位后,终于把黄河泛滥的时情,列入了大汉重点建设项目。
三十万大汉子民,艰苦建设一年时间,一条长达千余里的河堤,就这样修成了,同时王景又设置了汴渠水门,以控制水位和泥沙问题。
自此以后八百年,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改道,决溢的次数也不多。所以王景修得这条河道,确实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业。
濮阳城南十里,就有一处王景庙,就是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治水奇人而立的。
船至濮阳,已是第二天清晨。
天蒙蒙亮,濮阳城南渡口已是人声鼎沸,旌旗飘扬。
濮阳城是东郡的治所所在,此时的东郡太守是桥瑁,名臣桥玄同族兄弟的子嗣。桥玄在汉灵帝刘宏时期,颇受重用,曾拜为司空、太尉,位极人臣。桥玄去世后,桥瑁又被刘宏任命为兖州刺史,两代人的经营之下,桥氏一族也算得上濮阳县的名门望族。
伍孚领着骑兵,走陆路,因此先于刘禅等人,抵达濮阳。得到刘禅的允许之后,他就把弘农王与何太后的行程路线,提前告知了东郡太守桥瑁。以便他们开展迎接工作。
濮阳城南渡口,桥瑁领着一众官员,翘首以待。
“何太后和弘农王不是在洛阳城吗?怎么到了咱东郡?”桥瑁身旁一位武将打扮的英俊青年有些疑惑,便低声问道。
“自然是因为董卓了。德茂也休要多言,我桥家深受皇恩,如今何太后和弘农王有难,自当倾力支持!”桥瑁低声训斥道。而他身侧那名说话的武将,正是桥瑁的胞弟桥蕤,字德茂,他目前是桥瑁麾下的一名校尉。
对于桥蕤,刘禅前世不甚了解,听说死得挺早的。不过桥蕤膝下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大乔、小乔,刘禅可是早有耳闻。
太阳东升,河雾消散。
“兄长请看!”桥蕤指着西边的河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