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厂的股份,是每年按照股比数量,跟车辆厂的掌柜一起商量分红的方法,家家户户,也包括在车辆厂上工的工匠们,按照每个人的股份按比例分红。但是分红不是把当年赚到的钱都分光,一般我们取当年利润的一半做分红,一半留在车辆厂的库房里,做车辆厂的发展资金。车辆厂我出资出技术,所以咱家在其中有三成股份。村上和其他乡亲、工人们共有七成。但是在车辆厂管理上,我有四成话事权,老魁叔有一成,掌柜的有一成,乡亲们有两成,工人们有两成。所以如果大事需要决策,要用话事权来说话。”
“手套厂的情况和蜂蜜合作社的情况相当。但是手套厂我们要不断的维护雇主的关系,所以这块我拿了三成半的管理费。但是如果乡亲们不想和我做手套厂的生意,那我们家可以全都撤出来。”
“铁作坊是官府专卖,咱家、官府和扶苏、蒙恬共有股份。官府占一半,蒙恬扶苏各有一成,咱家占两成,一成归作坊的匠人们共有。铁作坊工作危险辛苦。所以咱们的两成股子里,我们自家用度最多不超过一成,另外一成就是救济工匠们。”
“纸作坊我们是雇佣匠人的,这宗生意花不多少钱,但是也赚不多少钱。以后读书识字的人会越来越多,纸张以后会卖得很多,但是怕也很难挣到什么钱。这个就只要账目平衡就好。如果纸作坊和油印结合起来,书本会贵得多,按照同样字数木简的三成定价,就可以赚很多钱。但是我不知道这门生意未来会怎样,所以暂时不考虑规划。
然后咱家每年收入铜钱和花费的账目,是这本,日常每日有开销和收入,都可以记流水账,每个月将收支条目列入账本。就可以对家里的情况有数。
咱家的铜钱,日常开支的钱箱在阿娘的卧房里,大笔的存钱在谷仓下面的地窖里,这个我会每个月做一次简单的检查核对。
我不在家的时候,这些账目都要你来经管,每个月给阿娘讲一下就行。阿娘不看账本,但是要每个月讲给她一次,让阿娘放心,也让阿娘对生意情况家里用度情况有数。我不在的时候,和村里的交涉、和商行的交涉之类,你和阿娘一起处理。你要熟悉各种契约执行和账目进出,阿娘来定事儿就可以了。”
赵杏儿翻看着这些账目,看到末尾的那些数字,觉得头都大了,自己知道张诚有钱,不知道这么有钱。想一想接下来张诚要离开家乡,这一大笔财富要自己和阿娘两个女人掌管,也觉得责任重大,有点透不过气来。
“这么多钱……我怕管不好啊!”赵杏儿喃喃的说。
“没关系,我记账就只是为了对这些事务有数,却不是有聚敛贪财的念头,只要支出有理,就是都花掉又能怎么样,我张诚可是靠着一块黄泥巴创下这份家业的人,这几个生意都是小生意,什么都不算的!”张诚自信满满的说。
每天接触张诚的赵杏儿,跟在张诚身后求学不倦的赵杏儿,曾经亲自在工地上指挥工程部的赵杏儿,对张诚这句话深信不疑。自己最初接触张诚的时候,他也不过是另外一个鼻涕孩儿,从陶罐里蘸了一块饴糖给自己的那个毛孩子。
“这个账本我叫做应收账款,是在外面没有收回来的钱。包括在咸阳许氏总行的存钱、在这面许氏分行没付的账款、大将军军需供应未结算的账款,还有一些个人的借款,这本账后面是各种应收款项的凭据,钱回来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凭据还给人家。”
“这本叫应付账款,是一些我们应该付给人家,但是还没到时限或者没来领取的钱。我们有账目,有细则,付出这些钱就要把对方的凭据收回来。如果到期对方没有来取钱,我们就要找上门去提醒。不要误了人家的收入。”张诚最后总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都很好啊,我觉得这个记账方法应该出一本书,或者单独列一门课,在中学开设这门课。哪怕家庭日记账这事儿,我觉得也应该在同学家里普及开。”
“我是没时间去处理这个了,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编辑这本书,你可以开设这门课。但是不要拿我家的账本做案例来讲,这些数字有点吓人,怕大家接受不了。”张诚说。
“郎君你这个书房我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