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有楚国君臣的智慧加持,公子高的这篇“谏王逐张仪书”,通篇力陈张仪相魏之害,行文颇有气势。
据谍报司在魏国的探子回报,魏王看到此书后当即晕厥,醒转之后扬言要杀公子高。作为公子高的老师,公孙衍也难逃一劫,当晚便被魏王召进宫骂了个狗血淋头,直到清晨才灰着脸出宫,闭门自省去了。
在天下人看来,公子高这一闹腾,非但自己有国不能回,从此成了落魄公子,连带自己的老师公孙衍亦受牵连,原本与张仪有怨的他在魏国将更加举步维艰,随时都可能步惠施的后尘。对魏国来说,一文一武两大柱梁如果都出走,这个损失魏国如何能承受地了?他公子高岂不是成了魏国的罪人?
讥笑者、钦佩者皆有之。不管怎么样,公子高成了名人。
作为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张仪,似乎丝毫不受影响,依旧深得魏王信任。就目前来看,公子高这件事对他来说利大于弊,他确信自己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将公孙衍排挤走,魏国众公子中唯一对他有威胁的公子高也得罪了魏王,从此不能归国。只剩一个平庸的太子嗣,外加一个老眼昏花、随时都有可能去见赵襄子的老魏王,魏国朝政很快便会尽在掌握。时机一到,秦魏重新联合,函谷关重新归秦,秦师再度杀出函谷,天下必将胆寒!
这封谏言书没有得到魏王的赏识,反而令自己以及老师陷于不利的境地,是公子高事前没有想到的。他心中刚刚燃起的争王位之心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
他再度陷入了迷茫与悔恨,面对这种局势,没有老师的开导,他感觉手足无措,没有依靠的感觉十分苦闷。
像是茫茫大海中即将沉溺的人,但凡有一丝希望,哪怕只是一块朽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其靠拢。
公子高想起来自己身旁还有一艘大船,楚王!他便忙不迭地向楚王求救去了。
当公子高请见楚王之时,楚国君臣对此事以有成策,熊槐独自一人召见了公子高。
一进大殿,公子高便急道:“大王,我父王被张仪蒙蔽,不辩忠奸,如今外臣已不得归国,犀首更是被牵连。罪魁张仪非但无碍,反倒得利,请楚王教我,如何破此艰局?”
公子高盯着熊槐,只见他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不知为何竟稍感心安。他不禁暗忖,莫非楚王早已经料到局势会发展到这等地步且其早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