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旱轮作

新楚 佩奇倒打一耙 1187 字 13天前

中国历史早期经济最具优势的地区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则处于地广人稀、开发落后的状态。然则,为何后来经济南移,南北的经济地位出现逆转?

因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无论经济重心在北方还是南方,获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

而南方有着北方不具备的农业生产优势,那就是江南一带的亚热带气候,为这片土地提供了农作物复种的条件。所谓复种,便是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可种植一次以上农作物,多种一次就意味着多一次收成,若一地拥有高于其他地方的收成,自然就具备不同寻常的经济地位。

但是,资源禀赋的优越并非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条件。纵观历史,唐宋之前南方农业技术一直滞后于北方。当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拥有几千年中华文明政治中心、经济重心地位时,江南一带还处于农耕兼渔猎的时代。

“复种轮作”这项农业技术出现在江南的时间大约比北方晚了一千多年。

江南一带地广人稀,人口少,粮食需求少,在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之前,这里几乎没有提高产量、增加收成的需求。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发生在北方的战争推动北方人口南下逃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难”,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难”)。

人口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北方人的到来为南方带来各种社会变化,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加大了粮食需求,这两点直接影响南方的农业生产。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重大改变,而一年两熟复种轮作制就在其中。

水稻本是水乡环境的产物,实行稻麦轮作就是在水田中植入旱地作物,这就是水旱轮作。依凭一年两熟的轮作,江南便能获得两季收成,养活更多的人。

稻麦复种的关键在于插秧。稻麦复种虽始于江南,但插秧技术却来自北方。水稻在北上南下的传播中,北方渭河、汾河等河谷地带都已经有种植。北魏农书《齐民要术》载,这些“北方高原”植稻区,稻苗长到七八寸时,地里的草也随之长起,农民除草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剪除杂草用水浸泡,令其腐烂;另一种水稻、杂草一起拔出,将草捡出浸入水中,稻苗重新载种。第二种“拔而栽之”虽然不是易地插秧,仅是原地复栽,但是从技术上与水稻移栽插秧有同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