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求生的意志

行星上的有机资源基本全靠地壳运动带来的营养液与有机质,因为除了族群之外,这颗行星上完全没有其他的有机生命。

族群并没有机会思考自己为何会存在于这颗行星之上,自然资源的匮乏让族群的生存压力一直都十分巨大,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行星上的每一点资源,族群演化出了极为高效的通讯方式,它们通过各种信息素向对方表达复杂的信息。

族群个体之间的高效率表达使得族群个体之间的思维相对透明,甚至能够参与进对方的思考或者并行思考,当大量的族群个体聚集在一起进行并行思考时,效率会是单个个体思考的数百万倍。

这样的结构十分的奇妙,如果硬要拿一个足够通俗易懂的举例的话,族群与族群个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大脑与神经元,单个族群个体是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无数的族群个体聚集起来并行思考,就会变成一个规模无比庞大的生物神经元阵列。

高效率的整体思考帮助了族群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行星上匮乏的资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帮助了族群数量的增长,于是族群的整体数量终于超过了那个界限。

那个神经元并行阵列规模扩展到能够支持“意识”产生的界限,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族群意识,诞生了。

族群意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意识,但它又是整个族群无数的个体并行思考出来的硕果,它即族群,族群即它。

族群意识能够统筹规划整个族群的资源,它的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族群生存下去,让族群繁衍下去。

在漫长的时间中,族群逐步占领了整颗行星,将整颗行星的资源囊括进族群的口中,族群的规模也达到了巅峰。

不过族群意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随着族群中的个体增加,以及族群个体在行星各地变得越来越分散,族群意识的思考速度在不增反降。

即便是最高效的信息素交换也无法短时间内传遍整个族群,即便是最快速的信息传播介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散布整个行星,传播速度的下降,就是族群意识思考变慢的症结。

依托高效的族群意识发展起来的族群,如果族群意识变慢,那对族群来说是毁灭性的,于是族群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性改革。

放弃了其余的能力,专门进行思考和信息素传播的个体开始出现,然后更多没有思考能力或者不参与族群意识思考的个体来去供养这些思考个体。

参与族群思考的个体在行星各地组成群体,并且构建了专门的信息素传递通道,这让族群意识的思考速度重回巅峰。

族群意识以这些思维节点为中转站,去控制那些不参与思考的族群个体在世界各地攫取资源,供养整个族群,这个结构体制一直延续到几十亿年以后。

本来,族群应该就会在这颗奇怪的行星上永远生存下去,直到未来作为恒星系主星的红矮星都凋亡,这颗行星与整个恒星系一起进入永恒无边的冰冷孤寂中。

直到这颗行星的真面目露出来。

从某一个时间节点开始,这颗行星的地质活动变得愈发的剧烈,伴随着地质运动出来的更多营养液让族群都有些高兴。

但族群高兴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因为这颗行星的板块剧烈运动,让一片区域的思维节点都消失了。

这让族群意识认识到如果再不做些什么,一切都会无法挽回,于是族群意识让族群开始向行星内部发起探索,尝试知道这颗行星的内部,自己生活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行星的真面目是什么。

探索进行的不太顺利,在突破了表面十分浅薄的岩石层后,族群遇到了一层由金属与有机物结合起来的巨硬壳层,这种明显不是自然产生的物质有超高的强度。

在族群费了很多的努力,终于在世界各地找到了这层巨硬壳层的薄弱点,巧合的是,薄弱点正好就是那些经常喷出营养液的火山口,换句话说,营养液就是从行星内部产生,并且出现在行星表面的。

族群突破了薄弱点,进入到了行星内核中,在这颗行星的内核里面,并没有岩石与熔融金属,而是一只无比庞大,占据了整颗行星内核绝大部分空间的庞然巨兽,很明显,它还在孵化进程中。

与其说这只巨兽占据了这颗行星的内核,倒不如说这颗行星就是这只巨兽的卵,一颗比红矮星还要大的卵,其母体究竟有多恐怖?

这颗行星说白了就是一颗正在孵化的恒星级巨兽的卵在意外中形成的而已,而在这颗意外形成的行星上,却意外的演化出了族群这个生物群体。

不过就族群的生活方式来看,族群更像是这颗巨兽卵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