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就连襄王也不知道此事,兴安没跟他提。
郕王这是要干嘛?!
跪在地上的王直懵了,朱祁钰不仅推荐襄王还推荐了胡濙。
胡濙可是先帝和皇上的心腹近臣,太后顶着压力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胡濙要是监国了,会不会直接推太子继位?
这可是太后最希望看到的,有朱祁钰这个亲王推荐,朝廷也不好拒绝。
到时候胡濙就直接超越次辅陈循了,毕竟内阁首辅和次辅都没有监国大,虽然胡濙只是暂时监国。
一旦胡濙监国,太后真有可能不顾朝中大臣阻拦让太子继位。
而胡濙也乐意如此,太子继位,那就要选几个大臣辅政,胡濙必然在列。
为防止文臣势大,襄王还会继续监国,直到太子到十多岁。
当然,朝中大臣是不希望太子继位的,至少现在不行。
那么会不会推襄王上位呢?
襄王和太后可是关系匪浅,朝中不少大臣与襄王也关系匪浅。
而且,襄王年长经验丰富,不需要太过倚重他们。
如此一来,皇权又会壮大,几代文臣的努力又白费了。
要知道,在太宗时期,太宗说什么就是什么,没人敢反驳。
到了仁宗和宣宗时,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为首的文臣才一拳一拳的将皇权关进笼子。
才让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变成现实,他们可不想回到永乐帝那样的状态。
大臣只有执行的份,没有说话的份。
王直有个疑问,朱祁钰真的对皇位不感兴趣吗?!
“殿下,大明历经六朝,从未有过大臣监国的先例。
殿下此举有违祖训,甚为不妥!”
王直急了,朱祁钰这不是自掘墙脚吗?
太祖定下的一系列规矩不就是为了防止文臣做大吗?
为此,太祖把丞相制度废除了,另立机构代替,直到成祖时期才形成如今的内阁。
在大明,监国必须是太子或亲王,从未有过文臣监国的先例。
朱祁钰这么一搞,直接把这个规矩坏了。
虽然胡濙只是暂时主持朝政,没正式监国,但也是开了口子。
同时也可能开启后宫干政的先例,一旦让胡濙暂时主持朝政,胡濙必然会提议太子继位。
一旦太子真的继位了,太后不放心,就会经常过问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