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璜及其手下众人行动迅速,没过多久便将新罗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与之前魏晋统一之战时大不相同,那时为了安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新罗毕竟是异国他乡,对于魏军士卒来说,在处理相关事宜时少了许多顾虑。
很快,新罗国内现有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召集起来。这些人被迫承担起繁重的任务——修复因战火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城池和民居。不仅如此,他们还得参与到开山铺路、遇水搭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当中。无论是崎岖险峻的山路,还是波涛汹涌的河流,只要有需要付出劳动力的地方,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随后,新罗这片土地正式交由刘俊负责镇守。面对那些胆敢流露出仇视目光的新罗民众,魏军方毫不留情。对于此类心怀不满之人,魏军采取严厉措施,迫使他们承担更为繁重劳累且充满危险的工作任务;而对于那些桀骜不驯、拒不服从管教者,则果断予以斩杀,以儆效尤。
就这样,在魏军铁腕般的管束之下,新罗地区迅速恢复到往昔的秩序与繁荣景象。然而,如今这里已不再是独立的新罗国,而是成为了隶属于魏国的新罗郡。尽管表面上看似一切照旧,但实质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局势发展至另一个方向。此时此刻,陶璜、令狐轩等一众将领已然摩拳擦掌,做好了对百济国发动军事进攻的充分准备。在此期间,百济国也曾试图向外求援,分别向倭奴国以及鲜卑部落请求援助。只可惜,这些努力最终都化为泡影,未能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有效支持。
先说那倭奴国,其所有的战船早已被魏军尽数摧毁,甚至连出海捕鱼的渔船也难逃厄运,纷纷被击沉。如此一来,倭奴国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余力去支援百济?至于鲜卑一方,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由于王基和王濬这两位魏国猛将一直紧紧盯着他们,使得鲜卑部落纵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望洋兴叹,不敢轻易有所动作。毕竟稍有不慎,就可能惹火上身,招致灭顶之灾。要知道,当初百济收容了新罗的叛将乙支苟旺,此举无疑是公然挑衅魏军的权威,狠狠打了魏军的脸面。魏军岂会善罢甘休?
就在这时,百济国犹如一座被世界遗忘的孤岛,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与繁荣昌盛、实力强劲的新罗国相比,百济国简直就是相形见绌,其衰败之象愈发明显。此时此刻,百济国王那张原本威严的面容早已被忧愁所笼罩,他眉头紧锁,满脸愁苦之色,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而之前暗中准备好用于逃跑的船只,此刻更是让他心急如焚,他慌忙命令手下将这些船只藏匿得更深一些,以免被那来势汹汹的魏军海军发现并一举捣毁。
然而,时间并不会因为百济国王的恐惧而停下脚步。终于,魏军如猛虎下山一般攻入了百济境内。刹那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了一片恐慌之中。而就在这混乱之际,乙支苟旺已经带领着自己忠诚的部下火速赶到了渡口。眼看着魏军一路势如破竹地逼近,百济国王深知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能率领着自己的亲卫部队匆匆赶往渡口,企图乘船突出重围。
经过一番紧张的商议之后,他们一致认为逃往倭奴国或许会更为安全便捷。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众人悄悄地在海边集结起来。为了这次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逃亡之旅,他们精心准备了大量的食物和充足的清水,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一丝希望,祈祷着能够顺利抵达那个遥远的倭奴国。
随着百济国王率领的队伍渐行渐远,原本就已虚弱到极致、摇摇欲坠的百济国,再也无力抵抗强大的魏军。没过多久,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家便被魏军彻底征服,纳入了魏国的版图之中。
与旁边的新罗相比,百济国在面对魏军时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从一开始,百济的军队就未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更别提对魏军发起反击了。当魏军如狂风骤雨般逼近百济的城池时,那些守城的士卒们惊恐万分,甚至有些人还未等魏军发动首轮攻击,便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勇气。
然而,并非所有百济人都选择了不战而降。仍有一部分热血之士决心坚守家园,誓与城池共存亡。但可惜的是,这些人的英勇并未能改变战局。面对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魏军,百济的士卒们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还是难以抵挡魏军凌厉的攻势。
而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陶璜将军,则展现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仁慈之心。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百济人,陶璜给予了他们宽大处理;而对于那些执意要血战到底的顽固分子,陶璜也并未赶尽杀绝,而是给了他们一个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只可惜,这些百济人并没有把握住这难得的机遇,反而在战场上盲目冲锋,最终只能成为魏军刀下的冤魂,徒留一片惨烈景象。
就在这样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之下,魏军在将领陶璜的英明指挥和身先士卒的带领之下,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席卷了百济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纷纷望风而降,根本无法抵挡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没过多久,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至全国——魏军成功地占领了百济国全境!这个胜利不仅意味着魏军在军事战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标志着他们在扩张领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至此,整个广袤无垠的辽东半岛都已落入魏军之手,成为了他们新的势力范围。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就在魏军顺利拿下百济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原来,百济国王在魏军有意的巧妙安排下放走了一条生路,并带着残余部队马不停蹄地向着遥远的倭奴国进发。这位国王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恨,他誓要在异国他乡寻找新的机会东山再起,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荣耀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