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文凡楼。
此地,是江都一处名胜,来往扬州的人,如果有机会的话,定然要登楼一观。
这里,不仅能够看到,前隋炀帝,开凿出来的槽渠江景,更是众多文人墨客,相聚谈诗说文的绝佳场所。
几个月前,文凡楼来了几位显贵之人,一日的畅谈之后,让他们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这其中,就有厉延贞曾经在都梁山上,见到过的魏思温和骆冰王二人。
从文凡楼聚首之后,魏思温就成为了,这些人的智囊。英国公李敬业兄弟,和骆宾王已经离开江都,魏思温这几个月以来,却还留在此地。
这一日,他再次登上文凡楼。
而今日所见之人,是数月之前聚首后,他写信相邀而来的,监察御史薛忠璋。
此次,薛忠璋是奉命出使,监察扬州。
薛忠璋所奉之命,并非太后所命。而是,他从娘舅凤阁内史裴炎那里,所求而来。
他所行事的一切,都是魏思温此前在信函之内,所事先嘱托的。
讲到这里,大概各位也都已经明白,厉延贞所担忧的扬州之会,确实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发生过了。
而薛忠璋的出现,将是扬州之乱的始端。
今日在文凡楼,魏思温要见到的人,不仅有监察御史薛忠璋。而且,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人,他是雍州人,叫韦超。
此前和英国公李敬业,所谋划的起事,都将有薛忠璋和韦超两人,作为重要的发起之人。
站在文凡楼台阁窗前,魏思温望着槽渠的美景,却紧蹙着眉头。
他心头,如同那槽渠江水一般,在风浪之下,波涛汹涌。
他非常清楚,走出今日这一步之后,迎来的将是什么样的局面。并且,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这场所谓叛乱最后的结局。
薛忠璋已经到达扬州,今日之后,天下将为之震动。
魏思温不禁想起,扬州之会前,悄悄抵达神州之时的事情。
那次前往神都,他是接到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那位的消息。正是这次神都之行,让他的生命路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此后,相邀英国公前来扬州聚首,正是魏思温发起的。
虽然知道,这是一条,永远没有回头的路。但是,魏思温在离开神都之前,最后还是决定做下去。
知恩图报,作为儒家子弟,哪怕明知最后的结果,他也只能选择迎头而上了。
“阿郎,监察御史薛大人已到楼下。”
身后仆从的禀报,将魏思温的回想拉了回来。整理了一下衣衫,转身道:“出迎薛大人!”
说完后,迈着毅然决然的步伐,向楼下走去。
两日后,雍州人韦超,向监察御史薛忠璋告变,声称扬州长史张敬之谋反。薛忠璋以此为据,将张敬之缉拿下狱。
一时间,扬州哗然,传言张敬之在狱中高呼,薛忠璋图谋不轨。为此,扬州人有些迷惑了,不知究竟该相信何人的话。
数日过后,英国公李敬业率众,抵达扬州,并自称新任扬州司马。李敬业的出现,让无头苍蝇般的扬州上下,似乎找到了主心骨。
不过,李敬业到任第二日,对外宣称身怀密旨。
密旨所令,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命英国公李敬业于扬州调集府兵,进行围剿。
李敬业责令,士曹参军李宗臣,打开扬州府库,驱赶囚徒、工匠等肄业之人,分发兵器、甲胄,得兵数百人。
并在扬州府衙内,将张敬之当众斩首。录事参军孙处行,察觉出李敬业等人不轨之谋,极力抗争,被斩杀。
由此,扬州官府上下众人,皆被震慑,无敢相抗以动者。
将扬州府控制起来后,李敬业等人,便打出了起事反叛的旗帜。聚扬州府兵,正式起事。
他们打出复庐陵王李显的旗号,并复用嗣圣年号。且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国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
李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并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忠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
随后,传檄州县,就有了骆宾王那篇,名传千古的《讨武檄文》。
盱眙城,宜德坊谢府。
谢康将萧惠送出府门,面色立刻就阴沉了下来。
就在刚才,萧惠亲自前来,邀请谢康于晚上,参加县令李泽亮的酒筵。
这件事情,早在很久之前,李泽亮就已经提前,向谢康提及过。只是,这段时间来,一直没有任何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