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都门学高大的学宫,成为了寒门子弟的信仰。
曹操摆设的擂台,非常轩敞、宽宏,占地数百亩。
马日磾、郑玄一出现,立即有诸生击缶。
编钟声音清脆,传扬很远很远。
即使是鸿都门学,也要尊崇名士高贤,通儒达人。
太学诸生更不必说,正襟危坐,生怕有失礼的地方。
两边都是大汉最高学府,太学的底蕴更深厚一些。
但近些年来,太学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名额大都被世家子弟占据。
一些出身寒门、庶民的学子,只能空熬岁月,到了六十岁未必能够通过策试。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这和世家垄断经学的解释权,有很大的关系。
太学的教育,未必有世家的权威。
为了家族子弟有更好的发展,世家选择了藏私。
现在郑玄、马日磾两位大儒就在跟前,诸生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他们纷纷上前,向大儒请教问题。
一时间问答如响,学术气氛越来越浓郁。
鸿都门学诸生不禁自惭形秽,他们的经学知识,比起太学弱了一个档次。
这如何竞争?
他们连插话,都需要小心翼翼。
虽说鸿都门学也传授经文,可诸生都只知道背诵,只知道一些粗浅的道理。
他们想要反击,极其地艰难。
经学的解释权,全在大儒、世家手中。
鸿都门学擅字画、辞赋等巧技,和治国的“经学”相差甚远。
直到曹操的出现,重新引领了局势。
所有人凝望着龙行虎步的曹操,马日磾捻须微笑,俨然将曹操当成了同僚。
曹操为熹平石经出力不少,要是没一点经学知识打底,如何能够得到大儒们的认可?
他的些许差距,也被经学大师们归咎于年龄不足,没有时间进行深刻的钻研。
曹操识见非凡,懂得民间各种趣闻,弥补了学问的不足。
他的积累非同凡响。
鸿都门学诸生起初战战兢兢,现在有了主心骨。
这擂台,可是曹操设下的!
他要是没点本事,怎么可能如此嚣张。
臧洪和王朗都混在太学的队伍中,他们非常好奇,曹操的底气究竟有几分几两。
“曹操的胸襟、气度,在鸿都门学中鹤立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