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宏富,议论渊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不仁’何解?”
蔡邕向曹操发难,成竹在胸。
天地没有所谓的仁慈的,更没有所谓的仁爱。
祂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天地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这里面蕴藏着“黄老学说”的精髓。
大汉“文景之治”,正是以黄老学说作为主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刍狗的后一句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人间天地,和一个风箱一样。
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文景之治”时期,官民比例达到了惊人的八千比一,八千百姓供养一名官员。
朝廷推崇“无为而治”。
到了唐朝为四千比一,明朝两千比一,清朝九百比一,民国三百比一。
儒家治世,比例越来越失衡。
“《论语》曰:‘予之不仁也’,《孟子》曰:‘不仁暴其民’,此不仁为冷酷、残忍、残暴也。”
“黄帝内经《素问》之‘不痛不仁’,可解释为麻木、感觉丧失也。”
“先生所问‘不仁’,肯定是后者。”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曹操从容应答,蔡邕惊为天人。
天地没有为野兽种植草料,但野兽能以草为食。
天地也没有为人类生养狗类,但人能以狗为食。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立天之道是阴和阳。”
“立地之道是柔与刚。”
“立人之道,是仁与义。”
曹操侃侃而谈,引经据典。
蔡邕心情极好,脸上笑意不断。
像曹操这样的年轻思想者,怎么可能被鸿都门学的污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