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每年经手的钱财,不计其数,他廉洁节俭,毫厘不贪。
他家里不花闲钱养奴仆婢女,守住清贫过日子。
他工作勤恳,大事小情,立即解决,绝不拖延。
后世人们推崇他是理财能臣高人。
如果说战乱的唐朝廷是一个衣服破烂的巨人,刘晏就是手法高明的缝补匠。
他缝缝补补,朝廷的日子总能过得下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刘晏在管钱财的位置上任职太久,他在各种利益纷争的风头浪尖上,得罪不少人,挡了许多人贪腐财路。
他的位置让人眼红,他大公无私,引起了想贪腐的人仇恨他。
管理钱财的重要官员,多是他教出来的弟子,别人安插不上。这也免不得连累刘晏受到嫉妒怨恨,诬蔑诽谤。
这时崔佑甫推荐杨炎为 宰相。
杨炎本来和刘晏关系不好,元载被处死后,杨炎受到牵连被贬官。
杨炎受到元载牵连,就是刘晏在审案组给他定的罪。
杨炎当上了宰相,心里不忘怀恨,天天想报复刘晏。
他见刘晏善于理财受到李适信任,于是请求实行财政改革,出台两大计划,报请德宗李适试行。
第一措施是请求把天下钱财,全部贮存在国库。
肃宗李亨时期,第五锜担任度支使,因为长安将领,领取钱财随意无度,第五锜供应不上。
第五锜奏请肃宗李亨把天下税赋租庸钱粮丝绸,统一存储国库,免得自己没得开支。
那时皇帝没有精力过问钱财收支,当然要委托宫廷宦官理财。
但是宦官都不清廉,都当了国库蛀虫,他们监守自盗,中饱私囊。户部没法详细查他们。
这次杨炎请求,不再在外库存钱存粮存物,避免中央地方两本收支账,两套仓库,地方私设钱财库府支用无度。
第二措施是实行两税法。唐初是分为租庸调三项。按地收租,按人收庸,按户收调。
两税法收商税是三十税一。国民照章纳税,一年分两次收。夏天收一次,秋天收一次。
租庸调合并,按田亩收税。
第一措施,发号施令就能推行。大历十四年冬季,地方外库资产移交国库。
第二措施比较费事,核查各家各户田亩数,不得虚报多报农民田亩。地方官多报田亩,多收一钱,便是违法犯罪。
民间百姓都情愿实行,杨炎的财税改革成功实施。
为了进一步削弱刘晏管理财政的权力,杨炎对李适说:
“尚书省是国政根本,职能应该更专业,不能兼职太多。”
于是把刘晏兼任度支使等职权,全部撤销。
杨炎步步进逼得手,干脆向刘晏本人发起攻击。
德宗李适做太子时,代宗李豫曾宠爱独孤妃,独狐妃生了个儿子叫李回,曾封为韩王。
宦官刘清潭等人,秘密向代宗李豫请求,请求立独孤妃道为皇后。
刘清潭多次对代宗李豫说李回是天选之人,应该立李回为太子,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动摇李适太子地位。
事情还没做成,独孤妃就已生病死去。这另立太子的事因此搁置,太子李适受了一场虚惊。
杨炎实行财税改革让刘晏失宠后,入内宫见德宗李适,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
“陛下您幸亏有祖宗英灵及天神保护,才没有被奸贼排挤祸害。
当时宫内宦官早有奸谋,要废去您的太子地位。
刘晏那时候是这事的主谋主使。
如今陛下已经当上皇帝,刘晏这个奸贼还没有受到惩罚。
他刘晏至今还傲骄自大、趾高气扬地进出朝堂。
我不指出他这个当时密谋废黜您太子地位的幕后元凶不行,如今我请求严厉惩办他。”
太子地位受到威胁这事,本来李适已经忘怀。
突然被杨炎又提起来,李适不禁愤怒满胸,要传诏立即逮捕刘晏入狱。
宰相崔佑甫在一旁劝解:
“这事来龙去脉模糊不清,不应轻易相信,且朝廷已实行大赦,不应追究过往。”
朱泚也上奏表化解此事。
德宗李适始终怀恨刘晏,把刘晏贬为忠州刺史。
杨炎还不肯罢休,定要置刘晏于死地,他才心里痛快。
杨炎提升他的同党庚准为荆南节度使,嘱咐他想办法除掉刘晏。
庾准就给李适写奏章说:
“刘晏被贬官后内心不服,对皇帝心怀怨恨。
官员对皇上的处置心怀怨恨,按刑律应该处死。”
庚准还伪造了刘晏写给朱泚流露对皇帝怀有怨恨的书信,作为证据。把这封信连同奏章一起,派人送给德宗李适看。
杨炎这时又催促德宗李适从速处死刘晏。
这时崔佑甫已经病死,没有人营救刘晏。
德宗李适不查真假,派宫中使者,骑马到忠州,向刘晏也传达圣旨,令刘晏上吊把自己勒死。
刘晏被赐死后,刘晏的妻子儿女都发配岭南,包括他的亲戚,受到牵连的达几十人。
官员和百姓都为刘晏喊冤。
刘晏死了,只有杨炎心满意足。
他在家中哼着小曲,在饭桌上摆上几碟菜,自鸣得意地喝着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