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推进进程

边城崛起 蜀村农夫 2958 字 7天前

洛君平身陷北虏境内,忧心忡忡,

李如璋最近却很得意,甚至可以说是志得意满。

南下购买粮草的战船回来了,带回了满仓的粮米,虽然银钱贵了些,但李如璋并不在乎。

乱世之中,银钱算什么东西,军备甲胄,粮米人口,哪个不比银子重要?

让李顺所组建的内卫也大有起色,派到朝廷和北虏两边的谍子多少都有一定渗透,

李如璋也没指望一蹴而就,慢慢来吧,

安全,稳定,可靠,这才是他最在乎的。

只有一直稳定可靠的情报系统,才能让自己这边做到知己知彼,至于这两点的前提便是安全。

安全都不能保证,如何谈其他的?

捕捞鲸鱼的事也正式步入正轨,如李如璋所愿,现在捕鲸的事,都是沿海渔民在做,几乎能将所有军士都替换下来。

让他惊讶的是,谁说百姓愚昧无知,古板固执的?

才短短几个月,这些渔民见识到了捕鲸带来的好处以后,便纷纷愿意加入捕鲸行列。

其中有些胆大的,甚至直接找到官军这边,提议合作或是租赁李如璋他们的战船。

捕到鲸鱼,再拿鲸肉抵扣租赁战船的钱,或是鲸肉卖掉之后,折算银钱给官军。

李如璋不禁感叹,百姓改变其实还是很简单嘛。就看是用什么来驱动而已,

其中最引起李如璋注意的,便是一个叫傅良臣的读书人。

一开始就是这个傅良臣最先来和他谈生意的,读书人毕竟见识要广一些,胆子要大一些。

地方州治事务一直都是周泽在管理,

李如璋并不清楚,所以当对方自报家门的时候,李如璋也是那时才知道对方身份。

让李如璋震惊的是,这个傅良臣,居然是举人出身。

读书人身份难得,能中举人更是凤毛麟角,

中举以后,便有诸多好处,可以说能直接与老百姓划分开来。

比如不用服徭役,不纳钱粮或是少纳赋税,另外享有见官不拜等特权。

所以在某些朝代特别腐败,横征暴敛的时候,

有许多百姓,便甘愿投到这些有功名的人名下。

因为百姓投到这些人的名下成为佃户或是奴仆的话,便可以只向这些功名在身的人纳粮服役,从而逃避朝廷税收劳役。

这些人作为本土人士,即便成为功名在身,享受特权,也因为在生当地,爱惜自己名声的缘故,各种钱粮赋税的征收,也要低于朝廷征收讨要的数额。

当然,同样也有许多功名在身之后,和当地官府沆瀣一气,鱼肉百姓者,也不在少数。

士绅官僚,本就为一体。

当初,李如璋在幽州的时候,以当时他的身份,问责一个读书人,若不是碰到周泽这样的谆谆君子。

必定会吃板子,要真是几十板子下去,他哪里还有命破案?

李如璋在后来的交谈中,才逐渐开始佩服对方。

这个傅良臣是个正义中直之人,

他自幼便喜欢读书,早年父亲出海打鱼出了意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父亲出事以后,他本打算弃了学业,子承父业,供养家中。

所幸他那一族的族老,见他用功刻苦,便经过商议,决定由族中供他读书。

他也不负众望,发奋用功之下,考上了举人。

中举当日,敲锣打鼓,举族同庆,族中都指望他功成名就之后,反哺亲族乡里。

然而,他到帝都太学就学之后的所见所闻,尽是他失望的事物,这令他大失所望。

俗话说得好,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可如此朝廷,如此官场,这书即便攻读出来,当了官员,也是同流合污。

不读也罢。

打定主意,他便弃了学业,回到家乡。

这下族中几乎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原先资助他读书的那些族老,更是怒不可遏,最后竟然将他直接从族中除名。

虽然失了学业,又被族中除名,这让傅良臣很是苦恼,可逃离腐败黑暗的官场,又让他感到庆幸。

他所学的那些圣贤道理告诉他,自己没错,

虽然不读书了,但总得有份营生才行,毕竟当初资助他学业的族人出的钱财,他得赚钱偿还。

所谓的读书人不言利,那只是那些读书人掌握舆论之后的自我标榜。

真要是不慕名利,就不会拼命削尖脑袋往官场里钻营。

其他行业他也不会,唯一还算熟悉的便是捕鱼,可捕鱼又没有渔船。

恰好这时碰到李如璋鼓励渔民出海捕鲸好代替他们这些军卒,

他便来和李如璋商议,借船出海,捕到鲸鱼再以鲸肉作为置换。

本来他身无分文,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若是李如璋这边不答应,他再另谋出路。

让他没想到的是,李如璋竟然真的答应了他要求,这是让他感到十分意外。

不过,李如璋肯定不会平白无故答应他,李如璋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比如,若是自家船捕到鲸鱼,则按公平交易进行,

小主,

而如果说像他这样,租用战船捕捞鲸鱼,则要缴纳租金的同时,在收购鲸肉的时候,价格也会低于自有船只所捕获鲸鱼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