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给官员们,又不能当饭吃,卖又卖不掉,你让官员们怎么养家糊口,尤其是品阶低的官员。这不是要逼死官员吗?
好嘛 ,大明的官员们非但不能从“下西洋”中获得任何好处,还要拿自己的薪水倒贴,帮着皇帝“去库存”。
如果你是大明的官员会怎么想?当然是坚决抵制下西洋!
因为永乐皇帝的做法,直接侵犯了每一个大明官员的切身利益。
小主,
“夏大人,小臣斗胆问一下,你可曾计算过前几次下西洋的盈亏情况?”同样的问题,高希又用来问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回轮到夏元吉尴尬了:“这个...这个...”
他也偷偷瞄了一眼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倒好,拿着碗盖不停地撇去茶水的浮沫,看都不看夏元吉。
这厚脸皮功夫,很好地诠释了“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句话。
“…略有…亏损。”夏元吉说得很小声,众臣都没有搭话。
真的只是“略有亏损”吗?
高希又诡谲地笑了。
这个话题太敏感了。
坏就坏在下西洋“投资、收益”的分配模式上。
下西洋是国家行为,所以筹办所需一切支用,均是户部、工部负责调集和供应,这当然是“国家投资行为”。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船队回来后,获得的收入自然要回到户部和工部,盈亏都要由朝廷来承担。
问题是,船队回来后,除了极小部分私人或随船外国客商的货物征收了关税,其他收入都直接进入永乐皇帝的“小金库”(内库),奇珍异宝都成了皇室阶层的奢侈品或玩物,和民众生计毫无关系不说,还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高希知道症结所在,郑和知道,夏元吉知道,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
只是太敏感,不好细说!
难道直白地说,要将收入全部划归工部和户部吗?谁敢!
高希也不敢,这不是找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