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借给大燕帝国的一个陆军重装镇,被陈兴祖编为大燕帝国第二镇。
随后大燕帝国的第一镇也进行了战前动员,达到了齐装满员的状态。
大燕和大赵在创业初期,都是全民皆兵的制度。
平时这两个国家的陆军就是一个常备加强团,但一旦进入战时,则可以快速的开始扩军。
当陈兴祖手中的两个镇兵力到位后,他开始了先南后北的战略。
即以两个镇主力,沿着红海东岸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三个行省。
也门省、亚西尔省、汉志省,奥斯曼帝国的这三个省沿海依次排列。
也正好给了陈兴祖逐个击破的机会。
皇家第三警备镇在挨州吸引了大量的奥斯曼主力,陈兴祖也乐得在后面捡胜利果实。
依靠沿海的快速补给优势,和红海上大量的西洋战区海军舰队掌控了制海权。
大燕陆军重装第一镇和第二镇,一路攻城拔寨,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拿下了这三个省的全部土地。
随后大燕帝国第二镇驻守在汉志省的边界,拱卫皇家第三镇的侧翼。
大燕帝国第一镇,则利用西洋舰队的运输船队,快速移动到了波斯湾内。
从波斯湾南岸一路继续向前进攻,他们的目标直指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行省。
当大燕第一镇的兵锋,抵近科威特的时候,他们才停下了步伐。
这里是巴士拉省下属的一个县,这意味着大燕在北部战线,开始威胁奥斯曼帝国富庶的两河流域。
在持续近半年的攻势里,大燕帝国的版图,最终形成了一个“几”字形。
虽然内陆的广大沙漠地区还没有占领,但俨然已经成为了大燕的势力范围。
一口吃不成胖子,大燕帝国的版图,此战后整整扩大了两倍有余。
拿下红海北岸三省,并威胁两河流域。
这是开战前,陈兴显亲自给陈兴祖定下的战略计划。
当战略计划完成之后,陈兴祖立刻命令所有部队转入防守。
他也拿出了多年前就准备好的计划,开始对国内进行行政区划。
大燕帝国三面环海,陈兴祖将版图沿海划分为六个省份。
红海之滨新占据的领土,被划分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
西洋之滨的传统区域,被划分为南西洋省、北西洋省。
波斯湾南岸的占领区,划分为南汉地省、北汉地省。
就连内陆还未占领的大片沙漠,陈兴祖都进行了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