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黄河三门峡市一带。
存在神岛、人岛、鬼岛、炼丹炉、梳妆台、砥柱山等多个岛屿及半岛状礁石。
这些礁石将整个水道切割为名为:鬼门、神门、人门的三股急流。
成语:中流砥柱说的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礁石。
因此运粮船只在经过此处时,极易触礁倾覆,每年损失的粮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在这里损失的,人粮皆损!
那有没有可能把这些礁石弄掉,当然这个想法从东汉就有了,但终因时代局限和技术难度过大而放弃。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用炸药炸平了大部分礁石,至此天堑变通途。
因此,从水路运往长安的粮食,到了三门峡一带,要不转走陆路,要不就冒着巨大的风险穿过三门峡。
但这种情况下,无论选用哪一种方式,所耗皆巨,其成本高于粮食本身价格。
这种情况在大唐初期还不严重,但随着人口增长,土壤盐碱化和土地耕种面积减少等因素,关中缺粮情况越来越严重。
因此一旦遇到灾荒年景,无论是发放储备粮还是调粮,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隋唐两代帝皇发明了一种“就食”的方式,通过迁移受灾地区的人口,减少灾区的粮食缺口的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