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荀彧的曲线渗透

王垕道:

“荀公考虑建城,其目的乃防一旦发生战事,一切皆毁于一旦。在下认为无需建城,却有三大理由。

其一,工坊区所有工坊,皆依赖原材料与民间民夫,若要其运转,便不可能将其限于城池。

其二,在下不认为,当今天下,还有何人能够攻至许都。

其三,城池为堡垒,围墙,其形看似是为保护城内之人,实则隔绝内外,在百姓心中,是为心墙,让城外百姓与大汉之心隔绝内外。”

见王垕给出三条理由,荀彧也并不说什么。

而是正式开始提及兴建太学之事。

“建城之事,需主公定夺,不过眼下却有一事,那便是太学。自董卓以来,太学荒废,遥想顺帝年间,太学生达三万余人,那时为何等盛况。如今天下分崩,太学荒废,若战事稍缓,当兴建学府,仲谋以为如何?”

王垕早知道荀彧的目的,或者说,这根本就是士族集团针对自己工坊崛起,考取制度新出的一项策略。

按照王垕的了解,应该是明年,也就是建安七年,曹操才设置学师去教导阵亡将士的后代。至于恢复太学,则是要二十二年之后的黄初五年,曹丕在洛阳设立太学,还设置了五经博士。

荀彧这时提出兴建太学,是想要培养儒家人才。

因为自前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便是只教儒家经学,可以说天下学子,皆为儒生。

王垕不想掺和此事,于是道:“荀公早知,我自己尚且不习经史,重建太学之事,却不知从何说起。”

然而荀彧却道:“重建太学,当从头开始,倒也不能操之过急。我上次无意间去往工坊区办公楼,见仲谋将其中一楼用于教授工人断文识字,此举甚妙。不过那里只教授《工坊规》之内容,人虽掌握文字,却亦不知人伦礼仪等先贤之道,有些许不美。”

见荀彧把话题扯到这里,王垕立刻产生警觉,启动洞察人心。

原来是想渗透收编!

门都没有!

但却不能拒绝过于激烈,否则就是翻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