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天成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昭武军发起东征之战。
沈宁率十二万昭武军,突然从瞿塘关出兵,直奔涪陵。
涪陵因靠瞿塘关太近,齐军兵力本就不多。且昭武军来的突然,猝不及防下,未做过多抵抗,选择了投降。
本着兵贵神速,沈宁没有片刻耽搁,昭武军水路并进,一路向东。
陈哲、刘北辰为先头部队,领昭武军三万,魏显率水军一万,合力猛攻秭归。
此战,昭武军首次使用了井阑战车,此物相当于一个移动箭楼。
井阑战车高度同秭归城墙高度相差不多,昭武军弓弩手站在上方,更加方便攻击城墙上的齐军。
数万昭武军将士扛着云梯,一波接一波攀爬城墙。
陈哲、刘北辰也挥刀参与了厮杀。
见昭武军攻势过猛,齐将周云翊渐渐撑不住了,派人向夷陵求援。
杨瀚文认为死守秭归没多大意义,未派援兵,并劝他主动放弃城池。
不久,在齐国水军帮助下,周云翊率残军退往夷陵。
攻下秭归后,昭武军士气大振,继续前进。
齐军在夷陵周边驻扎士卒约十五万人,利用险要地势,建立多层防线。
陈哲、刘北辰攻势受阻,无法攻克齐军阵地。
同时,恒卓率领齐国水军,也向魏显发起进攻。
沈宁见齐军在夷陵已构筑牢固防线,未再进一步东进,选在巫峡、建平等处扎营。
齐军在此驻扎重兵,挡住昭武军进路,这在沈宁意料之内,毕竟此处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夷陵附近的河流很窄,水流湍急,船只经常会遇到一些危险,是一个典型的“事故多发点”。两边地势险峻,道路也是让人难以通行。不过,越过夷陵之后,江面明显就开阔了许多,河水也变得平缓起来。两边的道路,已经变成了一片平川之地,可以供马车通行。
如果昭武军能拿下夷陵,就可以将战线直接推进到长江中游地带。那里城池、人口众多,可大大增强昭武军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