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立高岗阁臣抒良策 治会通尚书踏铁鞋(1)

武英殿 钟月玄晖 2489 字 9天前

方宾敏感、性急,长于筹划,也乐于表现,不过,在关于鞑靼部的问题上,他却没有筹划好。十年之后,还是死在了鞑靼事件征与抚的议论上。

“也不尽然,”吏部尚书蹇义看出了其中的蹊跷,却不好直接反驳兵部尚书,只是说了句提醒的话,“女真也好,吐蕃也罢,认的是大明,尊的是皇上,鞑靼插在中间算怎么 一回事。”

“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户部尚书夏原吉就直白了,“鞑靼一部斗不过大明,莫不是要联合他部一起与大明为敌?”

右都御史吴中不大爱说话,一张质朴、憨厚的脸上,还时常挂着笑,让人觉着他简单、 可信、温和,没有城府,实际上并不全是这样,皇上表态是他的风向标;皇上不表态,他则揣摩着皇上的心思,看看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只是模棱两可的囫囵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鞑靼西有瓦剌之迫,”吴中勉强道,“东有兀良哈三卫,南有我大明之威,穷途末路之人,如真心归附,自然就是我大明边疆之藩屏;如若包藏祸心,皇上可设计缓图之。”

“金尚书方才问了一句鞑靼人数,可有深意?”永乐见金忠不表态,追着问。 金忠赶忙出班:“皇上,臣一直在思考辽左和乌斯藏之事。太祖皇帝于洪武八年在辽阳建起都司,遣冯胜、蓝玉北伐金山后,建卫二十五个,辽左的区域扩大了;取下四川, 又在吐蕃设立朵干等多处卫所,管辖乌斯藏广大地域的事务,两处归我大明朝廷管辖已有 数十年。自永乐元年以来,皇上安抚之策远布,女真各部来朝者已不止百余批次了,陛下 敕建的卫所也近百了。真要归鞑靼统辖,各部、各卫所岂能服气,鞑靼与各部间不知要生 出多少事端,我边疆则更无安宁之日了。乌斯藏也是一样,臣意不可。至于他所说鞑靼人数,至少缩小了几倍。”

“臣也赞成金尚书的议论,”内阁阁臣黄淮早憋了一肚子气,但有部院大臣在,阁臣品秩、地位都低,只能往后稍,“失捏干之话除了‘皇上’二字可信外,其他一句都不可信。皇上待之以恩,他又如何?数年来,寇我边僻,掠我子女财帛,得机便陈兵相向,若真有归附朝廷之心,何至我十万将士几无生还?今日无非势穷力蹙,欲借朝廷之力恢复元气罢了!虽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想狐假虎威,借天子之力以控诸侯。古云:轻蝇 之飞,不过数武,附之骥尾,可达千里。有了朝廷这杆大旗,号令各部、驱之为奴,可为 所欲为了。往小了说可以栽赃于我,挑拨我与各部矛盾;往大了说,直接征兵各部,组成 一支劲旅也未可知!仅这鞑靼一部还要劳皇上亲征,几部若真要合兵一处,在我北疆、西 北疆扰攘,我大明还有安宁之日?”

“此议甚好,”永乐心里大体还是满意的,毕竟,大多数人还是没有被失捏干的花言巧语所蒙蔽,尤其黄淮的话一针见血,实为高论,情不自禁赞道,“几位之议论很有见地, 尤是侍读、右春坊大学士黄淮之论精辟透彻,入木三分,如立高岗之上无远不见,甚合朕意。有了这等辅臣,朕何忧虏酋之狡?幼孜与兵部会商拟旨,既不使其因所请未准而积怨 于我,又要好言相抚,使鞑靼安堵数年,休我军马士卒和万民百姓。”

“遵旨。”几人齐声道。 “还有一事,朕要好好说一说。列位知道,吴允诚随朕亲征漠北,属下怂恿众人叛逃,其妻和二儿子管者率家兵将叛者擒获,忠以报国,智以脱患,故朕已晋升其为都督,诸子及所部各有晋封。然前日又传来捷报,吴允诚追讨叛寇,截回被虏百姓百余人,其忠心及 忠勇之行足以为蒙人榜样,特晋封恭顺伯,礼部再拟定所赐彩币、米、钞,要大加褒奖。”

“再就如金尚书方才所说,”永乐继续他的话,“建州、奴儿干、苦夷、把兰、忽剌 温等多处女真不数年百余次朝贡,请置卫所,故朕已在松花江、黑龙江诸处设置卫所近百个。是啊!心向我大明的远夷军政机构,有了外人插手会变成什么味道?真不好说,何如我设都司以统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