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来的梁朝使节他们可是亲眼见过,都很和蔼可亲么。
哪里是这样喊打喊杀。
眼前这都是怎么情况?
要人。
要钱。
要粮。
还一言不合就要动刀。
混不像个上邦人物,倒与他们这些山大王十分相类啊。
不是说,这唐朝是李家宗室复辟么?
当年李唐,也并非如此吧。
……
甭管怎么表演,李思忠老酋几个到底是没能都回去。
自己跳进锅的肥鸭,还能让他飞了?
对,看官没有看错,就是“没能都回去”,不是“都没能回去”。
为方便各方联络,老马匪王义拍板留下李思忠、秦路这两个最肥的肉票。其他几个小头头则放回去,让他们集结丁壮,准备南征六谷蕃。
才不担心这帮家伙不就范。
不投降就不投降。
小屠子数千骑还在草原游荡,再搞一阵子,跟投降的效果也就差不多了。
不,应该说效果会更好。
因为少了很多刺头不是。
嗢末愿意等一等,老马匪才无所谓。
不过算算时间,今年西征甘州就有点勉强了。
刚刚拿下凉州,总要花点时间消化,至少得弄死六谷蕃吧。否则大军西出,却被人戳了后腚眼子,情何以堪呐。
行营遂决定不忘初心,稳扎稳打,把后路安排明白。
露布飞捷已经上路,请重置河西节度使的公文一并在向东方狂奔。
这次郑大总管高风亮节,表示这个节度使自己不干,推举了儿子直接上。
毕竟,郑大总管此时还是振武军节度使呢,身兼两镇节度使影响不好。
呵呵,这是胡扯。
如此安排,完全是为了跟李老三打擂台做准备。老郑感觉,有这一战打底,现在可以跟李老三谈一谈条件,聊一聊好处了。
那就不能给这坏胚子占郑某人便宜的机会。
想当初到振武军,那真是一穷二白。郑某人带着弟兄们辛苦耕耘多少年,如今像模像样了,要爷爷移镇,不给个说法怎么成。
不仗义嘛。
而且,老弟兄们老啦,打完这仗就准备回去。
回幽州,回枢密院,去给子孙们保驾护航。
临行前,这不都得安排得明明白白?
河西是真肥呀。
都不说小屠子了,仅仅十三郎那夯货就抄了大几十万头畜牲回来。
六谷蕃十几万人,据说有不下三五百万畜牲头匹。
嗢末亦不下此数,可能还要多些。
西边甘州的回鹘,牛羊比凉州的这俩土壕只多不少。
尤其据说回鹘这个王八蛋抢了商路几十年,更是肥得流油。
据说,据说啊,删丹城里财宝横溢啊。
要不然李承嗣那老狗怎么这大瘾头呢。
这才是凉、甘二州。
拿下整个河西,只畜牲一项怕不就得有几千万?
想当初刚去山北,才抢了契丹两个小部落,圈得牛羊三五十万头,郑某人就乐呵了一年。放到河西看看,算个蛋呀。
真是贫穷限制了郑某人的想象力。
来前兄弟们眼瞎,还说这穷乡僻壤有啥搞头。多少人对李三郎颇有微词,觉着他很不要脸,排挤老弟兄。
如今想来,还真是误会那厮了。
李三郎,是好人呐。
当然,这不耽误郑大总管跟他打擂台。
河西肥是河西肥。
振武军是振武军。
一码归一码,不能混乱。
刘三说这都还是小头,大头在商路上。
这个商路……
李老三好像也是天天挂在嘴上,但是老屠子始终没有个准确的概念。于是刘三哥就耐着性子给老兵们算了一笔账。
据说,还是据说啊。
大唐天宝年间,商路最兴旺之时,每年从大唐卖出去的丝绸至少有上千万匹。
什么概念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算一匹绢一千钱,那会儿斗米才五钱十钱,按一石粮一百文计,一千万匹绢,能顶一万万石粮。
一年,一万万石粮。
按一个大头兵一年花费五十石粮食,能养二百万兵。
按一人一年吃十二石粮,够八百万人吃一年还有剩。
哪怕按现价,比如一石粮四百文,也能换二千五百万石粮。
仍按一个大头兵一年花费五十石计,能养五十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