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小十一都给拐带,这得弄明白啊。
……
魏州一战最大的影响,那就是河北乃至于整个北中国的攻守形势逆转。
经此一战,朱梁彻底丧失了河北之地。
李老三也不就着急回幽州,亲领大军在魏博休整,同时抓紧整顿经济,恢复魏博、东昭义的生产。
全靠幽州转输可不成。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开,梁军也根本不敢过来捣乱。
倒是在西昭义骑墙多年的韩进通将军左右权衡,终于决定低下脑袋,主动跑到贵乡来见唐公。
骑墙的前提是两边势均力敌,如今朱梁江河日下,韩进通实在坐不住了。
李家兄弟可都不是啥厚道人。
李枢密才吞了魏博和东昭义,这都是有名的刺头,暂时倒是顾不上管韩某人。就继续让这个墙头草守好塔,安安心心做他的大帅。
一时间倒也是个两下皆安。
没人捣蛋,河北也算风调雨顺。
夏收、秋收都不错,称不上大丰收,至少能养活本地百姓,不用李老三从大后方运粮贴补。
这就省了大麻烦。
数万降兵,除小部分补充了战损,大部分批安置到河东与山北。
往山北往辽西辽东移民,这是李老三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斯人才能有其土。
前后汉本来在辽东移民实边四百年,汉末公孙瓒治下汉儿大几十万口,所以才能专心给曹魏添堵许多年。
后来司马懿个老混蛋平辽东,将辽东汉民杀了稀里哗啦,自此辽东难治矣。
言归正传。
这些善后工作做完,李枢密从幽州沿运河调来大批粮豆在魏博囤积,又调铁枪军、威武军以及豹骑军合计一万五千兵至魏州,为渡河攻梁做准备。
算上此前已在魏博的军队,南面行营正兵超过六万。
这就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朱梁的头顶,须知过了大河就是汴京。
……
天佑十四年,贞明三年,西历九一七年。
新春,就在这种平静中到来。
伴随豹骑军南下的还有当世辽王。
就在魏州贵乡城,由辽王与唐公主持了正旦大宴。
因为魏州大胜全取河北,攻守异势,此次大宴颇为不同。
振武军节度留后郑守义,义武军节度留后张德,这二位是亲自就在。
义昌节度留后元行钦,河东节度留后秦光弼,辽东节度留后符存审,朔方节度留后李承嗣,都不远千里派了使者赶来。
加上兼任幽州与魏博两镇的李老三,八个方镇,三位大帅,四位特使,共同参加了这次团建大年会。
豹军之盛,又上新阶。
为彰显武力,唐公于贵乡南门外大阅兵。
唐公,辽王,郑守义,张德,四杆大纛高立城头。
教练军,豹骑军,毅勇军,平卢军等,各举军旗,披甲持兵的勇士列成方阵,依次从城门下通过。
唐公、辽王并一众文武,以及被选出的魏博乡老,都在城门楼子上观礼。
因还在战时,参演一共二万甲士,由各军抓阄选出部队参加。
魏州城下,旌旗蔽日,铁甲遮天。
将士们徐徐通过,口呼“大唐万岁”,声势寰宇。
李老三金盔金甲,与大侄子凭栏而立,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郑守义亦一身金甲,挂着鲜红的披风,与张德比肩而立,目送城下铁军流过。
遥想当年,为震慑诸胡,柳城观兵,李大拼拼凑凑勉强得了不到一万兵。
二十余年过去,豹军已有八镇之地。
东到大海,北抚草原,西取灵武,南抵大河,东西南北各有几千里。
草原诸胡羸弱。
河西一盘散沙。
关中李茂贞守护之犬。
朱梁脊梁已折。
淮南内耗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