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魏博,又是魏博(六)

去晋阳好有八九百里,到蓟城怕不得有上千里。若这两处空虚,刘将军很有偷袭一把的冲动,问题是,对面如今也不差人呀。

这李老三惯能种粮捉钱呐。

多少年前,营州的商队就从海上飘来淄青。那会儿,王师范王大帅还健在呢,两家做过不少买卖,其中不少就是他刘鄩操办的。

辽贼这几年养精蓄锐,后方可能空虚吗?

反倒是大梁,如今可用之军就是自己手下这几万人,有个闪失……

不堪设想啊。

据探河东精兵三万,仗着地理跟梁军相持,主将秦光弼稳稳当当。

幽州,怕不还有数万军?

天子催他速胜,又哪来的机会呢?

目光落在身边一个白发老将,正是王彦章。

柏乡一战,王铁枪队伍折损大半,回来后蹉跎数载。不久前刚在魏博栽个大跟头,险被包了馄饨,所带数百骑损失一空,几乎是只身逃回,头发都白了几把。几乎是走投无路之下,王铁枪选择向刘鄩低头。

面对王彦章的示好,刘鄩与他一拍即合,慷慨地便将不听话的近八千精骑一股脑丢给老王整治。王铁枪资历老手段更老,顺昌逆亡的道理耍得溜熟,时间不长便将队伍带稳,总算重新有了立身之本。

而有了王彦章的支持,刘鄩说话也硬气不少。

“王公,有何破敌之策?”刘鄩问道。

王铁枪面容苦涩,道:“说心里话,当下能维持局面不失便不错了。欲速胜,断无可能。”

要说武勇,他王彦章怕得谁来?有传言李可汗死因是在柏乡受伤留了隐疾。老王仔细回想,那夜被他砸伤的怕不就是李可汗那厮?只是当时战场混乱,王彦章也不识得他,所以也没跳出来给自己延揽这份功绩。

当然,在与儿子的闲谈中,王彦章也探讨过此种可能。

然而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深知,战争,从来不只是战场上的搏杀,更有战场意外的诸多牵扯。

可惜,在这方面,大梁如今是烂到了家。

对于这两年来国中变故,老将军既看得眼花缭乱,更在心中痛苦不已。

哪怕柏乡受挫,哪怕折了许多兵马,王将军也并不灰心。休养数年,早晚还得弄死辽贼。

其实这也是先帝一贯的作风。能速胜就速胜,不能速胜就熬死你。

后来在义昌,梁军其实是占着上风的。

可恨天不假年,先帝身体有恙,杨师厚等心怀鬼胎,北征虎头蛇尾。

转头又发生了朱友珪弑父这等人伦惨剧,朝廷大失人心,上下离德。

转过年,还有朱有贞杀友珪。

局面虽然渐渐稳定,但是错已铸成,国家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北伐。

杨师厚身故,本是拨乱反正的良机,结果也被弄得一塌糊涂。

想到痛心处,王将军忍不住在大腿上狠拍了两把。

当年跟着先帝,哪怕是一时受挫,依然信心十足。

如今呢?眼前一团漆黑,是一点亮都看不到啊。

朱有贞只知催促进兵,却哪知前线的实情?自己只敢躲在汴京,竟连亲临前线的勇气都没有。

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在唇边反复咀嚼,但王铁枪终不能出口。

上回说这话的李思安可是已经作古多年喽。

王铁枪心中憋闷,全部化成一声长叹。

不管怎样,局面总算……

此次辽贼南下,亦是契机。

至少,诸将都明白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道理,对于朝廷的调令也都遵奉。

谢彦章在河阳守御,潞州的韩进通无计可施。

曾经跳反的朱友谦后来也回头是岸了,现在河阳方向也暂时无忧。

是的。朱有贞上台不久,朱友谦就宣布反正,重新投入大梁的怀抱。不论这厮是真的忠心耿耿还是打着其他什么鬼主意,好歹目前看西线还算稳当。

最麻烦就是河北。

不过,就算是魏、博、贝三州全丢,至少还有西边三州在手,也不算完全失败。毕竟,之前杨师厚虽挡在河北,但他治下的魏博恐怕也算不得大梁的魏博。如今少了这盏大灯笼,国内也能少些纷争吧?

而且,哪怕是此时此刻,论人力财力,大梁依然高出辽贼一头。

只要稳住局面,上下一心,总能一点点扳回来。

嘿嘿,魏博武夫,今天能反了大梁,明天就能反了他李老三。

届时,谁哭谁笑,哪个说得准呢。

只要稳住,只要自己别乱,总有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聊城。

阔别家乡多年,十三郎重回故里,真是衣锦还乡十分风光。

一时战事平稳,便与郑二游历四处,寻找昔年的足迹。

可恨时隔境迁,人非物亦非。

聊城几番易手,最惨的就是朱三打进来那次。史仁遇兵败被杀,州中惨遭洗劫。史家庄子已找不到几个熟人,史仁遇的华丽府邸更是面目全非。即使将近十年过去,聊城内外仍能看到当年战火留下的斑驳痕迹。

十三郎摇头晃脑地感慨:“刘四这厮有趣,不愿回来。”

刘四哥作为魏博副使,李枢密、郑守义留他,他推说要帮着拿下张彦,次日跟随使团走了。待拿下张彦,让他留下,还说想回汴州,为卢龙再立新功。于是办了个假死脱身,挥一挥衣袖,就此离去。

奇人呐。

十三郎觉得不可思议,在敌国朝不保夕、提心吊胆的日子有什么好?

上瘾么?

郑守义叹道:“人各有志。刘三、刘四从来不喜打打杀杀。当初随我投军,因他两个是家中庶子,不得不出来搏一场。”

这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实在也很无奈,他是真希望刘四回来帮忙,老屠子身边提刀砍人的英雄比比皆是,能把地方治理明白的就没有几人。